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送服务到基层。 本报特约记者 朱学著 摄
阜新德尔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升级转型迎来勃勃生机。 本报特约记者 朱学著 摄
新邱区煤矸石制砖企业用上了工业机器人。 李冬岩 摄
前进在高质量转型和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路上的阜新。 本报特约记者 张奎武 摄
本报记者 侯悦林
核心提示
当创新成为底色,奋斗成为风尚,阜新细河两岸涌动着高水平制度创新热潮。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用改革创新的行动回答;和自身比有进步,和同行比走在前,这是阜新人的豪迈宣示。
在“一线工作法”催生下,“单月调度稳定”“双月调度项目”“季度调度乡镇”“三篇大文章”专班工作制等应运而生;在为民情怀驱动下,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社会治理“一网五平台”等新政落地生根。
高水平制度创新解锁高质量发展密码。去年,阜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发明专利有效拥有量增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全省第一……
“一线工作法”诠释实干担当
阜新高质量转型和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不是仅靠上几个大项目就能实现,必须以改革为抓手,以高水平制度创新为动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发展生态。
阜新把“一线工作法”作为开启高水平制度创新的“钥匙”,统筹推进党建第一责任、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保障。
市委常委会率先垂范,每周研究重大事项成为雷打不动的制度性安排。主要领导身先士卒,逐渐形成重点工作现场办公制度、周末督导检查制度,情况在一线掌握,办法在一线找到,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形象在一线树立。
“一线工作法”诠释担当精神。建立“一个问题、一名牵头市级领导、一套方案、一个专班、一抓到底”机制,市级领导带队深入招商、项目等任务最繁重的地方“把脉问诊”“抽丝剥茧”。
“一线工作法”展现实干状态。市级领导形成“头雁效应”,带动各级干部发扬斗争精神,亲上“火线”、带头“冲锋”,一竿子插到底、一口气抓到底,成为一线的“主心骨”和领跑者。
“一线工作法”蕴含为民情怀。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各级干部冲着问题去,攻下一个个“山头”,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添福祉。
创新之路成败尽在“一线”间。驰而不息践行“一线工作法”,呈现“三多三少”局面:遥控指挥的少了,脚沾泥土的多了;拍脑袋作决策的少了,沉到基层摸实情、解难题的多了;敷衍应付的少了,勇于担当的多了。
2月19日,阜新市隆重召开2020年度“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重大专项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大会,通报表彰96名先进个人,在全社会营造出比学赶超争先进、干事创业当先锋的浓厚氛围,党员干部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当英雄,不断推动“一线工作法”落地见效,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涌现出更多的制度创新成果,形成百花齐放、生机无限的动人场景。
开展春季和秋季“双招双引百日活动”,5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工数量创近年来最高;开办周末大讲堂,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学习格局;举办“阜新英才”发布典礼、建设院士温泉公寓,通过深层次的利益联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承接产业转移、经济总量晋级升位通道;在全省率先制定《推进监督体系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运行高效的监督体系。
以民生为底色把事办好办实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1月15日,阜新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该市在全省首开先河,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与会代表通过投票表决方式,选出2021年阜新市政府10件民生实事。
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票决制将政府职能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点燃了群众参与政府决策的热情,彰显了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担当,更激发了政府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干劲。
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一字之差的背后,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革新。由“一人撑船”到“众人划桨”,民生实事接地气、贴民心、有质感,融入更多民主元素。
“由人大代表投票选出民生实事项目,这是人民的殷切期盼,我感到责任沉甸甸的。”市人大代表宁宇光说。
“群众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不能辜负他们的期盼。”阜新市群众艺术馆声乐辅导老师王莉莉同样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去年5月以来,阜新实施群众文艺扎根工程,在人民桥两岸建立首批6个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基地,阜新市群众艺术馆、阜新美术馆(书画院)辅导老师把课堂搬到河堤,开展文艺辅导、艺术培训和消夏文化广场演出三项内容。
群众文艺回归本源,点燃了群众文化的星星之火。“建设艺术团”原来只有几个人,在王莉莉悉心指导下,艺术团成员富有感染力的歌声引来众多观众,团员也增至60多人。
从自娱自乐到大雅之堂,从各自为战到组团亮相,横贯市区的细河,成为一条音乐之河、快乐之河。
三大调度机制促发展保稳定
众所周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载体,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这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引导党员干部既有“跑断腿、磨破嘴”的韧劲,又有“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
面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愁心事,如何杜绝“漂亮话”“太极拳”,引导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往“矛盾窝”里钻?阜新市从顶层设计出发,去年以来先后推出“单月调度稳定”“双月调度项目”“季度调度乡镇”三大制度,有效解决了党员干部斗争精神如何养成、积极性从何而来等老大难问题。
过去一个会议管全年,现在哪个县区、部门干得好就到哪里开会。“双月调度项目”一改传统会议模式,把会议开到项目现场,让各县区、部门负责人观摩、品评、学习。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全区上下憋了一股劲,下回非把会议举办权拿到手。”2020年在6个县区、部门召开项目现场推进会,每每都能听到类似的感慨。
与“双月调度项目”相对应,“单月调度稳定”是哪个县区、部门有问题,就到哪里开会。阜新出台《市级领导干部包案化解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工作方案》,5位市委常委和2位副市长带头包保9个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市委书记定期调度专班推进情况。
今年更上层楼,推出“季度调度乡镇”,通过乡镇擂台赛推动项目建设、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乡村振兴3项重点工作跃上新台阶。
三大调度机制把各县区、部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比学赶超蔚然成风,各项工作捷报频传:2020年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工数创近年之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全省排名第一。解决一批多年悬而未决的“钉子案”“骨头案”,信访稳定工作跻身全省前列。
阜新市委主要领导认为,“单月调”“双月调”“季度调”旨在探索以高水平制度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树立以实绩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的鲜明导向。
用制度创新打造企业发展“福地”
改革见成效,必先搭“积木”、夯基础。
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尤其考验政府服务能力、产业协同能力和营商环境响应能力。阜新在组织架构上锐意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3个专班,各专班主攻产业链建设,由市级领导、县区和部门负责人担任链长、分链长,形成“班长+链长+部门长+县区长”机制,精准解决“抓什么”“谁来抓”“怎么抓”的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工作推进、协同服务、决策咨询、议事协调、集中办公和定期汇报六大机制,确保“三篇大文章”有声有色有气势,出新出彩出亮点。
去年以来,如何建设“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一流营商环境,是阜新举全市之力倾心倾力破解的重大课题。从体制机制入手,从当前最突出的矛盾问题入手,从优化办事服务的最迫切需求入手,对标对表先进地区,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改革一一破题,以群众可见可感的行动,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精度与广度。
这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企业发展的“福地”。构建“一局+五中心+一公司”的“151”运行机制。以营商环境建设局为核心,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数据中心、联合踏勘中心、引导代办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各司其职,国有股份公司负责技术支撑、中介服务等,通过政企联盟、标准化运作,从源头解决长期困扰营商环境的体制机制短板。
营商环境是系统工程,不能零敲碎打,需要整体推进。阜新资源整合、权限下放、力量下沉三箭齐发,构建“一网五平台”,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网站统揽“社区治理、纠纷化解、诉求办理、便民服务、智慧党建”五大平台。研发手机APP应用程序,将辽沈智慧党建云平台、8890群众诉求平台、政务服务网以及住建、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热线“多网合一”,以“绣花”功夫密织民生幸福网,以线上线下融合筑就服务“双车道”。
阜新把“151”运行机制与“一网五平台”有机融合,县、乡、村三级政务便民服务平台互通互联,社区、村政务便民服务驿站提供即办、陪办、代办服务,真正打通便民便企服务“最后一公里”。
深化改革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添动力
阜新以高水平制度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内涵支撑,打造一批先行先试的改革平台,谋划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办成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好事,破解一批多年沉积的历史遗留问题。
围绕企业需求推进制度创新,围绕市场需求推进科技创新,为企业营造创新生态,形成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围着市场转、创新围着需求转的良性循环。去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4万户,发明专利有效拥有量增幅全省第一。
今年,年度改革要点已新鲜出炉,重点领域攻坚全面铺开,国企“三项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争创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增添强劲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既定改革任务需要深化,新领域改革有待探索。“我们将以基层一线为舞台,以基层党员群众为主角,唱响比学赶超的主旋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阜新市委主要领导如是说。
创新的种子已经播撒,创新的激情正在升腾,创新的阜新百花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