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越 孔爱群
春寒料峭,阜新市彰武县兴隆山镇花家村,省农科院彰武县科技扶贫出口花卉示范基地里却一片温馨。年过七旬的洪恩波麻利地采摘盛开的切花菊,之后打包、发运。
“在这干零活,一年收入超万元。”洪恩波满面笑容地说,“建在家门口的花卉基地和送上门的管理技术,帮俺致富了!”
科技引路,眼下的花家村,已成为北方最大的切花菊种苗中心,带动1648名建档立卡户脱贫。“我们调研发现,这里特别适合花卉种植,通过科技共建、定点扶贫、示范引领的方式,帮助当地发展了花卉产业。”省农科院花卉所研究员屈连伟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是产业,关键靠科技。“十三五”以来,我省围绕农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硬目标,统筹合理配置农业科技人才和资源,多部门多层次上下联动,以科技特派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贫困源头问题。通过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方式,全面推广“政府+科技+企业+贫困户”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转化,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助力贫困地区高质量完成产业扶贫项目。
截至目前,全省扶贫类科技计划共立项512项,科技帮扶结对9013个,带动贫困村1759个,示范推广科技成果1126项,为彰武、北票设施蔬菜和义县、建昌果树等贫困地区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扶贫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帮助不同地区贫困人口拔“穷根”、开“富路”,因地制宜、把脉开方尤为关键。为此,我省多部门联动,让科技走进田间地头。省农科院果树所专家王宏扎根义县13年,随身带把果树剪,走遍全县300多个果园;葫芦岛市绥中县大王庙满族镇科技副镇长刘术均常年“扎”在蔬菜大棚里做技术指导。
我省组建多学科扶贫专家团队,建立扶贫专家工作站。省农科院对口帮扶建昌、义县、阜新、彰武、岫岩、兴城、绥中7个县的12个定点贫困村,实施科技项目270项,整合投入资金6754万元,共组建17支扶贫工作队、16个扶贫共建专家团队,选派18名科技副县长和43名第一书记(副乡镇长),29个研究所的600多名专家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