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教育路径选择

辽宁日报 2021年03月04日

张振芝 丁文对

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和法治文化“四位一体”的自信,同时还强调实现“四位一体”自信的主体目标,即“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这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路径选择。

发挥新媒体产品的效能,聚焦大学生群体特点,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注重体验新技术。因此,应聚焦大学生群体这一特点,发挥新媒体产品效能。一方面,利用可视化视频节目,以云党课、云团课形式在各大网络直播平台播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一条保障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必由之路等为主题的网络新媒体产品,释放正确而明确的信号。另一方面,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及其产品,对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铁的事实进行积极宣传和数字化比较,证明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走西方“宪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老路不但过去行不通,现在更行不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充分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优越性、发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作用的法治道路,才是当今中国唯一可选择的科学正确的法治道路。

发挥宣讲的优势,筑牢大学生思想根基,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自信。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践多视角、全方位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么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宣讲好、落实好。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课堂宣讲。根据大学阶段教学内容与目的,从理想信念、执政党建设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唯物史观和新时代决策部署等方面入手,深入系统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解答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之间关系以及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等问题。二是邀请党政领导干部和公检法等具体办案人员深入社团宣讲。发挥他们在执法与司法实践一线的优势,深入大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用生动典型的案例讲好法治故事,回应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面对的法治方面诉求,引导大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同中国具体法治实践相结合,在吸收借鉴古今中外有益法治成果基础上,符合当代中国法治发展规律所创新的科学的法治理论体系。

开发法治教育课程,点燃大学生学习法律热情,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也是进行大学生法治教育重要的知识体系。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高校应围绕弘扬法治精神、服务高质量发展开发相关课程。一是开发大学生法治教育通识课程。逐步推出《法学概论》《民法典》《知识产权法》《网络安全法》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法治教育通识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既能满足学生对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知,又能把吸附在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养养成的法治育人思想展示出来,引领学生需求。二是开发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完成。可组织法治观展活动,如观看宪法宣誓日仪式、反腐漫画展等,还可设立校长书记对话日、开展模拟法庭设计、制作法治标语等,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激发大学生潜能,使其积极参与到法治实践中去,感知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深深体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激发文化基因核心动能,滋养大学生尚法精神,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应将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相融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制度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中,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个环节,以法治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强化二者之间滋养与保障作用。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创设校园制度、校园秩序等文化环境,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远流长的生命基因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大学生内心,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目标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魅力,澄清各种西方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对我国法治文化的污染,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尊崇法律和遵守法律的自觉。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党政领导干部讲高校思政课常态化机制研究”(20VSZ1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