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亮点扫描

辽宁日报 2021年02月26日

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深入实施“春风行动”系列工程,全覆盖包保解决企业突出问题3800余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周内基本复工复产,钢铁、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较快恢复,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4%。深入推进“双鞍”融合,在产业链对接、招商项目、资本融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密切合作。搭建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平台,600余户企业精准对接。新增“个转企”858户、“小升规”105户、“规升巨”9户。

“四产融合”效益显现

推动大悦城、二一九动物园大熊猫馆、北海汇康养基地等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开业,“千山号”文化旅游列车开通,四产投资增长10.7%。社区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成为消费新引擎,建成有业态的8890幸福驿站663个,新增露天市场35个,直播电商交易额突破170亿元。

农业基础不断夯实

着力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1.57万公顷、设施农业520公顷,粮食产量达143.6万吨,生猪存栏量增长32.7%。台安农高区晋升省级经济开发区。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大力发展“三院经济”,建成全省首家院士服务基地、国内首家省级磁动力创新中心,深兰科技东北人工智能工业研究院建成运营,中冶焦耐回鞍山设立分公司,辽科大制造聚酰亚胺膜应用于“天问一号”,福鞍集团获批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户、雏鹰和瞪羚企业89户,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8个,科技成果转化100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15%。

国企改革卓有成效

基本完成全国数量最多、职工安置负担最重、改革成本支付最大、涉及政策最为复杂的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近16万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17.6万名国企退休职工全部移交属地社会化管理。基本完成“僵尸企业”处置。

民营经济活力不断释放

建立常态化与企业互动机制,支持成立了市企业家协会。深入推进民营企业改革重组,红拖机械重组完成。持续优化民企发展环境,出台支持中小企业21条等援企惠企政策,成立政银税企对接服务中心,打出金融扶持、税费减免、要素供给系列组合拳,降低企业成本超过33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1%。

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扩大对外贸易。引导企业线上开拓国际市场,组织企业参加第127届、128届线上广交会等“云洽谈”活动。积极推进辽宁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复制率85%。全力申报筹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 西柳服装城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正式获批。组建鞍山外贸集团,为企业提供外贸综合服务。出台《中国(鞍山)跨境电商综试区实施方案》,55家企业开展B2B跨境电商业务,实现销售额 1080万美元。

“一带一路”市场稳步拓展

推进华冶集团尼日利亚电工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带动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加快商贸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推动西柳市场在俄罗斯拓展分市场,谋划在中东欧其他国家建立分市场。稳步推进海外营销渠道建设,海城华德制衣、红龙会展服务等企业在韩国、罗马尼亚建设海外分市场及海外展示中心等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区域协同合作不断深化

中德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鞍宁合作不断加强,华大基因、帝扬生物等国内外知名健康科技企业入驻北方国际健康城,铁西区与南京建邺区建立“飞地经济”园区。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天海津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列入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库。鞍山港项目整体概念规划工作启动。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

投入2.2亿元,新建扶贫项目241个,翻建改造贫困户危房1105户,至此3.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突破

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25项整改任务,1160个环境信访案件全部按时办结销号,羊耳峪垃圾场实现垃圾渗滤液全量化处置,腾鳌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建成投产,台安22个废油泥(渣)坑塘土壤完成修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6天,创鞍山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水环境质量取得历史性突破,完成南沙河综合整治环保工程,12个国、省控断面水质首次全部实现高质量达标,水环境改善幅度居全国第17位。

各类风险有效化解

化解政府债务超额完成省考核指标。妥善化解企业债务风险,持续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动迁难”“回迁难”“办证难”“矿山生态修复难”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本报记者 刘家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