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个人视野下的时代记忆

辽宁日报 2021年02月22日

曲 宏

提示

一生酷爱《史记》的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刘勃的《司马迁的记忆之野》没有满足中学语文课本对《史记》的定义,他从司马迁与《史记》不可分割的宿命角度,探讨司马迁家族中的历史渊源与《史记》一书的必然联系。这些探索,选取了我们对西汉最为关切的几个历史事件和人物,力图从现在的思维,从更多的视角,还原历史,重塑历史,重新解读汉武帝时代的儒臣、名将、酷吏等不同社会角色面临的困境与个人抗争。

这本书内容的编排是颇费心血的,也很巧妙。《司马迁的记忆之野》站在司马迁的视角来书写汉武帝时代,但是本书并不是面面俱到地铺排汉武帝时代的历史人物、历史风貌,它选取的是横断面,那个时代的横断面。

书中开篇直奔汉朝盛世,而此时,司马迁的父亲给他留下了遗嘱:“你一定不要忘掉我想要完成的书。”作者把司马迁与《史记》中的人物、事件的纠缠一一展开,从少年司马迁来到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到一些能人义士也来到了长安,他们都意外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这些人从治理国家的能臣到征战匈奴的名将,从权力争斗到宠妃与太子的更替,如何分而不散?作者以编剧之功,每个开篇都承上,每个结尾都启下,把看似不相干的事情,紧紧连接在一起,既有章回体的意味,又有推理书籍的引人入胜。

尤其是全文的结尾,编剧之功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还沉醉在西汉的漫天黄沙与混沌天地中的金戈铁马时,作者把镜头切换了,把司马迁笔下人物换上了当代电影的主角程婴,这位受尽屈辱把赵氏孤儿抚养成人的义士仿佛就是司马迁的意志反映:虽受尽屈辱,可他完成了遗命,也完成了崇高的使命。

可悲戚之情还未消散,刘勃又把镜头刷地一下闪回到了20世纪50年代,司马迁家乡夏阳的高门原,祖辈的墓地早已成为农田,而在陕西芝川,他所埋身的地方却是修了又修的文物保护地了。

这种分层次的转接与唤回,将电影人物与历史人物重叠了,有了抚今追昔的感慨。而对今天司马迁家乡的扫描,也让读者在空旷的自然风景中,在长长的制作人员名单的快速掠过后,结束了对西汉的追问,回到现实世界。

内容剪裁,就是作者的谋篇布局,也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新审视。浓淡之间,人物形象也描摹得更为传神。

作者跟着司马迁的官位升迁,沿着历史的小径不断前行。司马迁担任郎中令,成为他一直仰慕的飞将军李广的部下,从此,他的个人命运与这位将军的命运不可分割。李广名声在外,却与读者心中的形象大不同,看起来完全是一副乡下人的样子,谨慎温厚,不善言辞。但他却是每个下属最理想的部门领导,得到赏赐就会分给手下,对下管理的规章尽量简化。战场上,如果不是每个士兵都喝到了水,李广就不喝水。各项军事能力也是当时青年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是跟着司马迁的认知走到我们面前的李广。

李广命途多舛,一生未能如愿封侯,以致于最后横刀自尽。司马迁也因为其子李陵鸣不平而获宫刑。

司马迁当然也是个人,是人都会有自己观察问题的视角。司马迁的视角表现在,他把喜欢的事写得更动人。在涉及与李广相关人物时,刘勃就跳出了“司马迁的视野”,他更多追随了班固的视线,也偶尔以司马光的视野来观察事物,这使他的视角超越了司马迁的局限性。

李广之子李陵事件导致了司马迁人生的最大灾难,可《史记》却写得极简单。一是因为这件事,牵涉汉武帝晚年的宫廷斗争。二是因为彼时司马迁已受刑,无论如何,也要完成《史记》的心愿,让他不会再多说话了。而作者通过班固的记述,让大家对此事有了另一侧面的了解。就像一首乐曲,司马迁是主旋律,而班固和司马光的书写是和声,是对主旋律的补充和提升,这会让乐章层次更丰富,也让《史记》中的历史更饱满。

历史人物一旦注入了作者的情感,就更有灵魂了,那个历史人物就“活”了。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不单是书写历史,也加入了作者浓重的个人感悟。只有全方位了解时代背景,方能深刻理解人物的精神内核。只有以当代思维去观照历史,才能不拘泥于历史,才能剥开历史真相上的层层迷雾。

汉武帝雄才大略,他的时代能人辈出。汉武帝最大的历史功绩是打败了从商代起就威胁北方的匈奴。完成这项伟业,除去各种物质准备,人才至为关键。虽然人多、事多、线条多,作者却在如麻的头绪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写人难,如何写出2000多年前不同的人物,让他们个性鲜明,则难上加难。作者有如私人定制般量体裁衣,让这些历史人物在消逝了的时空中发出熠熠光辉。

作者着力运用同类对比手法,将人物立体化。功劳卓著的卫青虽然平步青云,但却没有因为要树自己的威信而擅杀抛弃部属的将领,没有小人得志的张狂,总体上,他是谦恭的。但为了想把立功的机会留给老部下,却又把有能力的李广调开,也因而导致了李广自尽,这又显示了他的另一面。在对李陵的记述中,作者把他与苏武放在一起。一个是走投无路的名将之后,无奈投降;一个是十几年流落匈奴,归去后也无家人的皇帝身边人,坚决不降。忠臣与降将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读罢,没有一个人不唏嘘感叹。而汉武帝时代的10位酷吏,他们如何酷而不同,司马迁也书写得清清楚楚。

所谓司马迁的个人记忆,实际上又不仅限于他个人视野下的时代记忆。作者刘勃,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2000多年前的人物、事件,借助当时发生的事件,在鲜活的生活事例和模糊的历史迷雾之间建立联系。作品不是浮光掠影的描述,而是着力于人文情怀的探寻,引领着现代的读者一步步深入到历史的隧道中,挖掘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真相,探索历史人物的内在精神。通俗、不高冷,全书透着淡定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