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少明
2月18日,正月初七。凌晨4时许,大连庄河市青堆镇元宝房村村民王大朋走出房门,掀开贴着“福”字的大棚帘,走进一间培养室。这里存放的菌棒,是他们合作社的“命根子”。
看着码得整整齐齐的菌棒垛,王大朋满脸欣喜。加温炉煤火很旺,一位村民正在一旁值守。“温度刚刚好!”此刻,王大朋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菌棒是去年11月下旬从加工车间移至培养室的。经过3个多月的培育,等菌丝填满整个菌棒,它们将被移至香菇大棚中,在随后的7个多月,持续为菇农带来收益。
3年前,王大朋的生活与种香菇并不沾边。元宝房是大连市低收入村,和其他村民一样,王大朋家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5口人辛苦一年,就剩个五六千元”。
为了让元宝房这类低收入村早日脱贫,大连市出台了许多扶持、激励政策。镇、村领导班子经过广泛调研,决定借助相关政策引种香菇。
“菌棒3元多1根,政府每根补贴2元。”2018年4月,王大朋成为村里首批菇农之一。当年种菇,当年就获得比种地高数十倍的收益。(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