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佳丽
“京沈”贯通,全省关注。
一条高铁,意义在哪?魅力几何?沿途有什么美食美景?各地怎样迎接高铁时代,抓住高铁机遇?连日来,辽宁日报融媒体编辑部多路记者奔赴一线,在城市乡间、路轨两旁,通过报网端微屏多渠道发布,立体化呈现。
“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影响非常大。”谈起京沈高铁开通以来辽宁日报的报道,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邓继伟表示。
全景直播、通版呈现、深度评论、开设专栏、与网友在线交流……京沈高铁开通前后,本报对这一历史性事件进行了持续追踪。截至目前,报端共刊发文字、图片报道30余篇。同时,所属《北国》新闻客户端首屏开设“乘着复兴号、驶进春天里”专区,集纳原创新闻产品,制作系列主题海报,推介京沈高铁辽宁段沿线主要城市的风光人文,设计开发互动H5《10秒,到北京!》,以小游戏形式发起10秒挑战,闯关浏览沿线主要城市等,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在看率和转发率不断提升。
京沈高铁两端衔接京津冀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中间串联了辽宁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随着我省其他既有及将要建成的高铁线路接入京沈高铁,全省各城市都将逐渐跨入“北京3小时经济圈”。未来,沿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将更加畅达。
这些,都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本报从2月1日开始,在报纸显著位置开辟《新春走基层·乘着复兴号 驶进春天里》专栏,连续刊发多篇现场报道,记录下人们充满喜悦和希望的讲述。
《高铁助力 跑出致富路上“加速度”》里,朝阳县羊山镇西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洪尧“终于可以将村里的富硒小米直接推销到北京”的喜悦,令人动容;《借力高铁 兴业富民村更美》讲述了境内建起了高铁站,锦州市黑山县英城子乡发展壮大棚菜种植产业的想法更加坚定的故事;《借势借力 文旅产业释放新能量》描述了以京沈高铁为纽带,乌兰木图山综合公司的白晓梅开始带领“场里人”思考特色旅游的路子,琢磨“点石成金”的致富之道;《安商暖商 企业争过山海关》诠释了彰武经济开发区,54家京津冀企业带来智能铸造、“云端”生产等技术与理念嬗变的历程;《依“铁”而旺 催生投资兴业热土》里,辽宁亿邦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关俊威“京沈高铁开通,大幅提升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和技术研发的交互性”的感慨,引发无数共鸣。该专栏还先后刊发《汗水铺就新通道 助力振兴“大动脉”》等稿件,展现辽宁人在京沈高铁建设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和开拓精神,讲述了辽宁高铁路网建设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
“京沈”故事,刚刚起笔。未来,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