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劲儿干,咱天来村乘风破浪奔小康。 ——付宝库
本报记者 张 旭 王晓波 李 越
我的年度时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自我省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高位推进、尽锐出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2020年,我省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
2020年,我省推动1.42万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高21万低收入脱贫人口脱贫质量,在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下,挂图作战,攻坚克难,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
当了村保洁员,黄士恩的日子越过越好
“以前,家里困难,每到过年,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在党的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去年我家住上了新房,我在村里当保洁员,每月有固定收入,全家摘掉了贫困帽。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心里也越来越踏实!”1月19日,在北票市台吉镇东台吉村,说起家里的变化,农民黄士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黄士恩家共有5口人,老伴儿身体不好,儿子患病多年,家有两个孙女正在读书。多年来,劳动力的匮乏一度让这个家庭陷入贫困之中,过去的黄士恩常常为家里的生计发愁。
随着党的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黄士恩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台吉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就业扶贫,优先聘用辖区贫困户担任保洁员,黄士恩成为村里的保洁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村里当保洁员很适合我,既不耽误照顾家庭,又不耽误农活,每月有固定收入。”说起保洁员这份工作,黄士恩很感动。黄士恩不怕脏、不怕累,每天驾驶三轮车穿行在村路上,将村路扫得干干净净。
走进黄士恩家的小院,维修改造后的新房十分显眼,房顶是新换的彩钢瓦,房子正面白色的墙砖干净美观,屋内墙面粉刷一新,阳光透过双开的断桥铝门窗直射房内,整个房间充满了温暖的阳光。
“要不是党和政府帮我改造危房,这辈子哪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看着维修改造后的新房,黄士恩感慨道。
“现在党的扶贫政策真好呀!除了危房改造,我家还享受教育扶贫、医疗救助等扶贫政策,还有镇里、村里每年给咱发放产业分红,想方设法让我们依托合作社致富增收。”黄士恩接着说。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近年来,针对黄士恩这样的贫困家庭,发展产业缺资金、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的问题,台吉镇发展了光伏产业、肉鸡养殖等扶贫产业,东台吉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用集体的“大手”拉起贫困户的“小手”,以产业分红等形式持续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现在,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有奔头。这些天,我们一家人正在忙着准备年货,高高兴兴迎新年,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黄士恩笑呵呵地说。
的确, 新年新气象,一切都是新的开始。2021年的这个春节,对黄士恩一家而言是喜悦的,更是幸福的。新的一年,脱贫后的黄士恩一家将迎来全新的幸福生活。
花果满山,付宝库带领村民奔小康
寒冬时节,在铁岭北部山区西丰县天德镇天来村,30栋温室大棚内,花开正艳,果香扑鼻。20余名村民忙碌在大棚间,忙着给樱桃树、草莓苗等打尖、摘花、采收等。
“别看俺们村地处偏僻,但一年四季都产水果。秋天,漫山的鸡心果、金红果、苹果梨。临近春节,大棚里的樱桃和草莓,红红火火。”1月19日,正在大棚内干活的张丽红告诉记者,天来村这几年发展果树种植,让他们这些贫困家庭一年四季都有了来钱道。
天来村距离西丰县城约50公里,地处辽宁、吉林两省交界处。曾经,这里因荒山多、耕地少、交通不便,全村1/3以上的家庭是贫困户,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改变,从2010年开始。这一年,天来村“两委”换届,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村民请回了本村当时在吉林省四平市做生意的致富能人付宝库。“当时,我在四平生意做得很好,但是村民们的致富期盼实在太强烈了,镇里干部和村民多次找我,最终我决定回来。”天来村党支部书记付宝库说。
想要乡村富,产业兴旺是基础。回村后,付宝库马上着手与村干部、村民谋划产业发展。“咱村山多地少,种玉米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得寻求特色种植。”经过考察筛选,天来村确定了果树种植的大方向。
“咱村很早就种果树,虽然此前大多失败了,但是咱们可以走出去,学技术。”付宝库在村里带头承包了120亩荒山坡地,栽上了123苹果、李子、糖梨树。看到付宝库种果树的决心,越来越多的村民也陆续加入。
果树上了山,付宝库带着部分村民外出学技术,回到村里再手把手地教更多的村民剪枝、疏果、施肥,遇到大家弄不懂的问题,就把专家请到村里,花少、落果、病害等难题被逐一破解,村民心里的石头慢慢落了地。
2013年秋,果子成熟了,村民丰收了,每天采摘十几万公斤。付宝库带着样品果上北京、广东、河南联系水果收购商,半个月后,北京、广东、河南水果商的车队开进了天来村。
为了填补村民冬季收入的空白,付宝库又带领村民建起30栋标准化温室大棚,经过多次去大连学习,成功引进美早樱桃。同时,他还带领村里成立合作社,建立起水果批发市场,打造水果集散地。
付宝库介绍,目前,天来村果树种植面积达到8100亩,年产各类水果600多万公斤,产值超过1300万元。通过引导农户种植、村集体经济分红、政策兜底等举措,天来村178户、35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产业致富路上,付宝库时常告诉村民,丹东凤城“大梨树”是天来村的榜样。“凤城有‘大梨树’,咱村有‘花果山’,新的一年,只要铆劲儿干,咱天来村一样可以乘风破浪奔小康。”付宝库说。
以智惠农,省农科院600多名专家精准扶贫
辽东,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民合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社员们正在省农科院食用菌所刘俊杰的指导下制作菌棒;辽西,阜新市彰武县双庙镇明水村,种植大户曹敬宝正和省农科院栽培所的于希臣一起在网上销售地瓜……辽沈大地,农民们在黑土地上勤劳地耕耘着。他们的背后,有600多名省农科院的专家,点对点、手把手,因地因时因人,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用科技力量为农业发展赋能。
2020年,省农科院扎实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科技扶贫等工作,在全省50多个县(市)区开展技术服务,示范推广优新品种及关键技术900多项。创建“政府+科技+企业+贫困户”的科技扶贫新模式,先后与兴城、彰武、绥中开展科技扶贫共建,为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这也是国内农科院系统首次获得脱贫攻坚国家集体最高奖励。
“获此殊荣,得益于省农科院多年来深耕一线。”省农科院院长隋国民表示,作为农村实用技术研究的摇篮,省农科院在省内扶贫帮扶地区多,选派专家数量大。用“直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方式,指导一个个产业扶贫项目落地生根。
步入2021年,如何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以智惠农”的团队,已设定好清晰的目标。
“首先要着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保障我省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隋国民表示,要做好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等工作,加强新品种选育,从根本上解决品种瓶颈问题。深入开展以黑土地保护、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粮油、果菜综合生产和供给能力。
各地农业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布局也要各具特色。今年,省农科院将围绕省委、省政府“十四五”规划总体部署,聚焦“一圈一带两区”发展格局和县域经济发展科技需求,重点打造东部农旅融合绿色农业、辽西农牧融合生态农业、辽南特色果业和海洋渔业、辽北优势粮油作物、中部现代都市农业等农业示范区,在全省打造10个各具特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小镇,建立30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为不同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学习可借鉴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