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侯悦林
在“十四五”开局、资源枯竭城市转型20年的时间节点,阜新市奋力书写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制定方案,成立专班,摸清底数,明晰路径,建立领导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以制度创新精准解决“抓什么”“谁来抓”“怎么抓”的首要问题。
全员全域瞄准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积极构建资源型城市工业现代化新体系,在辽宁工业振兴中扛起“阜新担当”。
做好“三篇大文章”实现“三级跳”
组织架构事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新旧动能转换质量。
阜新市成立领导小组,下设3个专班。专班主攻产业链建设,由市级领导、县区和部门负责人担任链长和分链长,形成“班长+链长+部门长+县区长”工作机制。
以“新字号”为例,阜新下设智能无人系统、氢能、赛道城等7个产业链。链条之间又分布数量众多的重点培育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如同互联互通的神经,把传统的树状组织结构联结成现代化的网状结构。
链链各不同,一链一目标。阜新建立科学完备的考核体系,工作目标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测算,杜绝笼统,摒弃模糊。
考核体系重在夯实基础,摸清底数。2月底前,各产业链、分产业链完成图谱制作,包括产业分布图、龙头企业分布图、产业智库图、招商引资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图,“四图合一”,挂图作战。
考核体系重在质效合一,激先敦后,不只看项目数量、增长幅度,还重视产业链实质性成长与进步。新增整机和成套装备数量、与高校院所对接次数等,都成为权重指标。
建立专业人才和特种设备数据库,通过共享实现更高层次的内循环、内配套,营造产业链生态圈。
建立应用场景库,一链一策、一企一策,政府备“船”搭“桥”,让雏鹰企业搏击长空、瞪羚企业纵横驰骋、独角兽企业呼之欲出。(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