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起点的印记

辽宁日报 2021年02月01日

曲 宏

提示

十余年考证,从回忆录、访问记、论文到人物传记、档案,叶永烈的《红色的起点》一书,在如山的文献中慧眼识珠,以大量扎实的采访,借鉴最新的党史研究成果,将一个执政党的起源还原到一个个鲜活具体的生命,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

求证:

历史迷雾中发现真相

十余年考证,在如山的文献中慧眼识珠,从回忆录、访问记、论文到人物传记、档案等,作者不断追踪中共党史专家的研究成果,采访了当年的亲历者以及有关人员,以严谨的态度讲述党史。

开篇对一大会址的确认就体现了党史考证的严谨性。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沈之瑜等人于1950年寻访一大会址,一是实地访问;二是访问熟悉那里情况的酱园董老板,最终廓清了30年间的春秋变幻;三是上海市委专程派人带着照片赴京呈送中央领导审阅,请毛泽东同志和董必武同志过目,又找到当时房子的主人李书城,由他确认了地址;四是请一大代表实地确认。中央委托一大代表李达前往上海实地查看,最终那一排石库门房子被确认为一大会址。

许多含糊不清的问题在这部书里都得到了一一明确,特别是交代了这些说法产生的背景、原因,这是最难得的。关于一大代表是12人、13人还是15人,这三种说法各有来历。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代表,除了13人得以普遍确认外,还有南京、徐州的代表,当年他们收到出席大会的通知,也来到了上海,但没有出席大会。后来党史专家逐渐确认了13名代表之说,加上两位国际代表,共15名代表出席了一大。

书中还有许多这样甄别真伪的记述。

架构:

在一横一纵中追光探玉

《红色的起点》是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历史的作品。前六章描述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从第七章开始,细述中共一大代表及与一大有关的重要人物的人生轨迹,看起来,更像是20多人的简略传记。一横一纵,互为呼应。《尾声》则勾勒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整部书纵横交错,内容有多个维度。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篇章,特别是第七章《锤炼》,每一篇章记述的是一个人的核心事迹,截取的是其中感人的片段,重点描写了每个人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有人坚贞,有人果敢,有人退出,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愈到最后,这队伍愈成为了纯粹、精锐的队伍。从容就义绞刑架的李大钊,瘦骨嶙峋、因病而亡的王尽美,倒在乱枪之下的何叔衡,席地而坐、说了最后一句话“此地很好“的瞿秋白,中了伏击的张太雷等等,每一个人都是一篇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整部书中还穿插了许多诗歌:书信、图片等。从邓恩铭的山歌到毛泽东、董必武等人的诗歌,红船画舫的烟雨楼,或表达革命斗志和理想,或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或对时事的评论,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激昂。

正是在这样的结构里,纵深感自然生成,让这部恢宏的作品更显得厚重和深邃。

塑造:

在史实框架里跳出个性

人物是故事角色的特性。这部纪实长篇小说描述的是活生生的人,作者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了独到的考证和呈现,对人物身上蕴含的精神境界包括性格特点把握得十分精准,读起来有味道,人物有血有肉,个性极其鲜明。

比如对何叔衡个性的勾勒,作者引用了毛泽东的几句评语,可谓简洁明了,相当准确。第一句:“何胡子是一条牛,是一堆感情。”“何胡子”是何叔衡的绰号。第二句话是何叔衡引用毛泽东对自己的评价:“润之说我不能谋而能断,这话是道着了。”第三句话是毛泽东对何叔衡的评价:“叔翁办事,可当大局。非学问之人,乃做事之人。”只此几句,何叔衡的个性跃然纸上。

对王尽美的描述更是极其形象,他“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挑,说话沉稳大方,很有口才,大伙都亲热地叫他‘王大耳’”。他是一位富有鼓动力的宣传家,组织罢工,他拿条板凳一站,即席发表演说。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写诗,还会演戏,能演奏各种乐器,如琵琶、二胡、月琴、笛、笙、箫、唢呐等。多种才能加身,人物仿佛呼之欲出。

书中还描写了许多故事,包括一些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比如陈望道有个与众不同的习惯,每抽完一支烟,他总是用小茶壶倒一点茶水洗一下手指头。陈望道自幼学过武功,徒手可对付三四个不会武功的人。手拿一根木棍,就可对付十多个人。

邓恩铭的经历更是传奇。他被抓后,曾组织了两次越狱。第一次,几个“犯人”借故上厕所,当看守警察打开囚室门的时候,将警察撂倒在地,缴了十几条枪,冲出监狱。但因另三个囚室的“犯人”未来得及响应,邓恩铭等人被抓回。第二次,准备充分,晚饭后,第一分队首先冲出囚室,打倒看守。第二、第三分队将一袋袋石灰撒向狱卒,使这些狱卒睁不开眼睛。三个分队18人冲到了大街上,但邓恩铭第一个被抓了回来。

这些真实的故事,有如戏剧般的情节,使这部纪实长篇小说既有磅礴的气度,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描摹,大的景象,小的细节,和历史背景一起,构成了一幅壮阔的历史长卷。

《红色的起点》对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真实的历史再现和平实生动的文学表达,足以昭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程是刻在中华大地的壮丽诗篇,是写在史册上的不朽传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