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里寻年味

辽宁日报 2021年01月27日

高  爽

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我们媒体人要去寻找年味的时候,从关注市场供应到推荐文娱活动,再到对春节文化内涵的追溯和观察新旧年俗的变化,从年味越来越淡的感慨到探讨如何营造年味,年年都有新话题,年年都有新年味。

而今年,年轻人的恐归、春运列车的一票难求、过年花销巨大的烦恼,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寻找年味有了一个新话题——“就地过年”。

想起每年的春运返乡大军,想起2008年春节前那场史无前例的南方暴雪中想尽各种办法也要回家的游子们。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过年回家的愿望从来都如此坚决,因为“年”里寄托着中国人对于家和团圆最深的渴望、最顽固的乡愁。然而今年,疫情阻挡了人们回家的脚步,“就地过年”,不只是政府的倡导,更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认同的做法,是什么让我们放弃了过年回家的执念?我想,是因为在对家和团圆的渴望之上,还有我们中国人更为重要的信念,那就是家国一体,就是护佑家人的平安健康。

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就有了在“就地过年”中寻找年味或者说营造年味的基础。

物理距离不会拉长我们与家人的距离。甚至我觉得恰恰相反,以往过年,我们曾经讨论这样的现象,过年时家人聚在了一起,但各自玩着手机,颇有疏离之感,反倒是在无法团圆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而且还有互联网,在群里开一个视频会议互相拜年,很多当面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也能慢慢倾诉了。想起武汉战“疫”期间,那些“云”上的拥抱,我已经在想象,在今年春节里,充满创意的年轻人会发明出更多感人的“拜年Style”。

物理距离不会消减过年的仪式感。中国人向来是注重仪式感的,有很多过年的礼俗,祭祖宗、放鞭炮、贴春联、包饺子、年夜饭,去亲戚家拜年,收压岁钱、发压岁钱,也包括这几十年形成的新年俗——看春晚。在“就地过年”的打工人的出租屋里,这些过年的仪式可能很多不能进行了。但是,就像文学名著《小王子》里说的,“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不只由外在的仪式来承载,更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中国年作为一个新的开始的仪式感没有变,只要我们在内心里相信,在这一时刻所表达的祝福更加吉祥、更有意义,在这一时刻表达的亲情与思念更加真实、更加深沉,就是仪式感。

同样,物理距离也不会淹没过年的喜庆与热闹。对比2020年那个被疫情阴霾笼罩之下的春节,从那么巨大的灾难中都能挺过来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抒发战“疫”胜利的喜悦、尽情享受今天的安乐时光呢?不搞聚集性的活动,喜庆热烈的气氛仍然可以营造,给自己买件漂亮的新衣,用红彤彤的福字装饰一下环境,吃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编几条热烈的拜年微信,让自己也让家人和朋友周身温暖,这就是过年的热闹和喜气,这就是年味。

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我的国、我的家幸福安康,不管身在何方,都是最好的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