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 微评WEIPING

辽宁日报 2021年01月14日

编者按:近日,由省文联、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办的辽宁文艺论坛在沈阳召开。论坛以“建设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辽宁文艺评论队伍”为主题,与会评论家围绕“建设一支什么样的辽宁文艺评论队伍、打造这支队伍将取得什么成效”进行了充分研讨。让我们听听评论家们对此有何观点与建议。

如何发挥文艺批评的 团队力量

胡玉伟

在辽宁文艺评论队伍建设方面,困扰我们的一个现实焦虑是:批评家力量分散、难以形成拳头,缺乏在国内有影响力、有冲击力的团队。因此,打造“批评辽军”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批评辽军”的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核心和引擎便是团队建设。为保持团队的生机与活力,需要创新“批评辽军”的养成机制。“批评辽军”强调的不是个体,而是群体。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时代,需要主动出击,创新求变。养成更强调过程、环节和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强调的是遵循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实现预期的作用过程。

第一,应该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做好队伍建设的规划。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指导思想,在盘点我们的文艺评论人才资源的基础上确定我们的行动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设计。第二,需要建构多轨并行、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多方协同,多方受益。在文联主导下,整合高校、各级各类艺术研究机构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才资源。第三,以项目拉动团队建设。设计有问题意识、有冲击力、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项目。避免狭隘地域意识和行业意识,研究辽宁问题要通向中国问题,要有全球视野和眼光。第四,打造辽宁的文艺评论品牌和评论带头人。品牌和带头人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第五,多元并举,优化批评氛围。调动起各方积极性,通过组织研讨会、读书班等,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

养成机制完善了,下一步可以将其固化为制度。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养成制度,持续稳定地培养高品质的文艺评论队伍。打造以知名评论家为领军、以中青年评论骨干为中坚、以优秀青年评论家为后备的“金字塔型”人才团队结构体系。

评论需不断研判 新文化现象

尹 力

文艺评论的职责除了引导创作,推出精品,还有提高审美和引领风尚。但在评论实践中,文艺评论的这些功能尚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没有与创作者和社会大众形成良性互动。

在引导创作和推出精品方面,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评论是否能够得到创作者的认可和关注,有没有兼顾创作者视角。我认为专业评论应该有三个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首先应建立在评论对象所属艺术门类或艺术跨界的大标准背景下来审视和评价,遵从艺术规律才不会说行外话;二是创作的标准。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立意、逻辑和规则,能否真正看懂创作者的具体表达、读懂创作者的整体意图是非常考验评论者功力的;三是个人的标准。个人喜好往往和创作标准、艺术标准间有冲突,能够引导创作的评论应该是建立在艺术整体发展和创作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而不是用自己的个人标准去比对和评价。

在提高审美和引领风尚方面,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大众爱不爱看我们的文艺评论,评论是否兼顾观众视角。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评论家,普通观众关注的角度和重点与理论派的评论家是不同的。文艺评论的“接地气”应该是贴近大众的真实感受,许多网络评论充满真情实感、鲜活有趣,非常值得借鉴。此外,不仅文艺生态在变化,社会也在飞速发展,人的思想在前行,文艺观念在进步,这些都深刻影响着大众审美评判标准的变化。我们的评论家需要敞开胸怀、放眼世界,与时代发展同步并超前于普通观众去接纳、体验、学习和研判新事物,对热点、焦点问题有灵敏的嗅觉和前瞻意识,评论才能更有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和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