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可敬的书家走了

辽宁日报 2021年01月06日

胡崇炜

他是一位朴实的老人,2020年11月29日走完了他朴素而充实的一生,离开了他曾经挚爱的生活和与他相伴而行的书斋。他是一位充满赤子情怀的书法家,1947年生于本溪农村,现在走完了他74年的人生之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是我十分敬重的书法家,一位品德高尚的老人——林晓鹏老师。

他生前曾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辽宁省书协顾问、著名书法家。2020年12月1日上午,全省各地书法界同道和各界的朋友为他送别。微信中得知他去世的消息,辽宁书法界的朋友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悼念的诗文刷屏,缅怀这位心地善良、书艺精湛的书法家,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

我认识他是在1992年的初夏,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在沈阳开幕,我有幸参与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家。初次见面,他大高个儿、红脸膛,说一口本溪方言,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从那以后,由于工作原因,我们时常在省书协举办的各种活动中相遇,诸如开会、观摩、研讨等,他时任省书协副主席。记得他喜欢喝点儿小酒,每到会议间歇,他会约上一二酒友小酌一下,本就红脸膛,酒后格外地红,给人感觉似乎多了几分热情。平时,他的话不多,有时多喝一点儿就写字,边写边讲,写得激情昂扬,说得真诚放怀。书协的各种会议,大多由我担任会议记录,每到他发言时,常有出乎意料之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敢讲真话。真话就是真话,至于对不对,他似乎并不在意。重要的是,他敢于把他的思考说出来,在大家面前形成了属于他的独特语言风格。我曾经就他的发言风格思考过,我觉得,这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天真,有一种赤子情怀,他说的是他心里想的。

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几十年的相处,我曾被他良好的人品所感动。他骨子里有一种人性的至善,就是脱离了世俗的妒忌之心,走出了“文人相轻”的狭窄胡同。身边任何一个人获奖,凡是有成绩的艺术家,他都从心底里钦佩、敬慕,那是从骨子里透出的谦虚。也许就是因为这种大善,在他近60岁时,他的书法从小草变为大草,用那种纯美的笔触赢得了认可,在全国行草书大展中获得“能品奖”。年近花甲的他在国展中脱颖而出,意味着他艺术风格的形成意义远高于其获奖本身。

他永远用慈爱关注着书坛,挚爱着每一位有才干的书法人。世纪之初,我省的一位年轻书法家在全国连连获奖,在全国书法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由于身体有些残疾,不方便参加活动,他十分挂念。有一天,他来沈阳参加一个会议,要散会时,他把我叫住,充满感情地说:崇炜呀!要好好照顾他。语气就像一位老父亲在教大孩子照顾好小弟弟一样,我心中顿生敬意,不仅因为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让我感动,更因为他那充满慈爱的目光让我心生敬意,那目光中充满真实的善意。这是一位前辈的嘱托,也是一位艺术家把人才当成生命一样爱护的情愫。这些小事让我感受到了他美好的心灵世界。

他是一个无私的人,更是一个有风骨的人。用通俗的话说,他是真“爷们儿”。他苦出身,但从不丧失原则,我与他共事的多年中,他在书法艺术学习创作上始终坚持传统的艺术理念。书法界的朋友们有人认为他有智慧,我觉得他的真正智慧来源于对原则的恪守,从不轻易改变曾经的理念,更不为区区小利而动摇。所以,若干年后,回首看他、品他时,发现他从未改变,他仍然坚守着真实,他对艺术、对朋友、对世间的一切仍然坚持他那客观的理念。他不属于会表达的人,周围的朋友都说:“他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迎来送往时,他是个“糊涂人”,但在选才用能等大事上,他从不糊涂。所谓大事,无非是原则之事,原则面前不糊涂的前提是无私,归纳起来,这就是他被人认可的缘故。

斯人已逝,回瞻他的过往,从他身上我看到的是人性的美好!好人的标准从古至今没有太大变化,对真与善的定位评价是永恒的。中国有句谚语叫“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他虽已逝去,但他的书品和人品将会更加被人怀念,因为那些无声的作品中有许多质朴与自然的东西让人回味,他曾经的善良和纯真让人们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