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人率真

辽宁日报 2021年01月06日

王向峰

宋代诗人苏轼,平生思想深邃,品性率真,虽然铁骨铮铮,但极富同情心,显示了儒家的仁爱、道家的率真、佛家的慈悲,在做人方面使他成为盛德的君子,在作诗方面使他得以饱注真情。苏轼的人品与诗心,是一个完整体不同侧面的显示,而且两个侧面之间又能互相辉映。所以欣赏他的品格,必然能喜爱他的诗;喜爱他的诗,也必然能欣赏他的品格。

《二老堂诗话》说苏轼“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这是对苏轼整体为人的评价,其中,主导的品性是慈爱有情,这正是诗人的立心之本。考察苏轼的生平,可知他的仕宦生涯屡经坎坷,磨难太多,几十年中一直处于贬徙流转之中,有时左迁一地还未等到达,就又被改派到别处;有时在一地任职只有5天。这使他薪俸不高,多耗于居迁,因此家境拮据,穷困异常。有时全家费用一天只能固定在150钱上。就算这样,他对于救济贫困,资助公益,也乐于慷慨解囊。他每到一处为官,也总是利用自己的权力与影响,主持与推进治水、抗灾、修桥、打井、赈济、医疗等利民之事。宋人费衮在《梁溪漫志》中说:苏轼在谪居中尚能如此,“则立朝之际,其可以生死祸福动之哉!”

苏轼为人性情直率,满怀单纯,里外透明,有时纯真得只有满身的书生气,做事如作诗,显得极其可爱。他在杭州为官时,接到了一份诉状,有人告一个制扇坊主欠人绫绢钱不还,苏轼传讯其人,告曰:“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固负也。”苏轼听后觉得说得有理,对扇商说,你把卖不出去的扇子取来,我帮你打开销路。当扇子拿来时,苏轼在扇子上连写带画,告诉他:你快去卖扇子还债吧。“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空而不得者,空懊恨不胜而去。”苏轼使被告有钱还债,使原告得收欠债,皆大欢喜。除了才华横溢,又以助人为乐的苏轼之外,谁还能做得到呢?

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正义执法,不仅法度严明,有时施法治罪之后,情绪未尽,犹以诗为判词,展现诗家的本性。

苏轼在元丰二年八月以诗被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加上“讥上害政”的罪名,被从贬所拘捕到京师,关进了御史台的监狱,成了被追查待判的罪犯。一直折腾到年底才被多方营救出狱,贬到黄州。在狱中霜寒月冷,铁镣锒铛,“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身命不如鸡犬,他似乎明白了很多。此后,他每见厨房中有待杀的小动物,就会联想到自己当年蹲监狱的情景,他总叫人把这些等人宰割的小动物放了,甚至后来还买鱼放生,以慰惊心。他在《善诱文》中自言心意:“吾得罪,处囹圄,何异鸡鸭之在庖厨?我今岂忍复杀彼之生命耶?”

苏轼这种“比量”的思维方法,加上以己度物、移情于物的体验,他完全把任人宰割的小动物人化了,己化了,它们都有了人的生命,以至是苏轼一时的化身。作为诗人,他虽不能主宰自身生命的生杀予夺,运命的浮沉穷通,以至推恩以保四海,但他却有权施仁慈、开生路于这些任人宰割的鸡鸭鱼鹅一类小生命身上,他该有怎样的博爱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