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佳丽
年前年后,诸事繁杂,但在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指挥中心,每天早7点30分开始的生产调度会依然雷打不动。与平日稍有不同,近来,参会的各部门负责人,总要不自觉地估算2020年度的生产收益。
“大家最看重的,是几个指标的占比情况。”凌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育民介绍着企业的几个“大数”:2020年前9个月,整个凌钢集团累计产钢434.3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42.4亿元,利润7.449亿元,税金4.444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营收少,但利润、税金却增长了。这说明和以前比,凌钢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很多。”
以前,决定凌钢“账本数字”的,是低附加值的“原字号”产品。始建于1966年的凌钢,一个时期里,产品多“粗”少“精”。受行业大环境影响,凌钢也曾陷入亏损泥潭,苦苦挣扎难见起色。面对巨大压力,近年来,凌钢审时度势,决定促进技术创新,上新设备,调整结构,推动产品由“普”到“优”、再由“优”向“特”转变,打造企业综合竞争力。
“改硬件好办,但操纵硬件的人不改变,技术创新、操作能力上不去,设备再好也白瞎。”凌钢集团科技质量部部长路丰对记者说。
凌钢集团有员工近万名,拥有1300多名技术、管理人员,以及相当规模的技术工人队伍。“要想深度开发‘原字号’,必须让员工的活力成为企业变革的动力。”董事长文广的观点成为凌钢人的共识。
2020年4月,凌钢陆续出台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机制:打通直达顶层的合理化建议通道,打开晋升“天花板”,打破管理和操作人员之间的“身份篱笆”,13类人才得到特别的筛选识别……在路丰看来,这次体现出“凌钢对技术的尊重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改革,让凌钢的硬件优势,得到了柔性力量的“加持”。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