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品格 强自信 增实力

——大连甘井子区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纪实
辽宁日报 2020年12月30日

书法家为甘井子区群众书写春联。(资料片)

演员在晚会上朗诵《甘井子赋》。毕  墨  摄

陆续出版的《甘井子文化通览》。

甘井子区群众欢度元宵佳节。(资料片)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甘井子区政协提供

邹  丹  本报记者  侯国政  王荣琦

核心提示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根脉和灵魂,也是反映一个地区内涵特质和竞争力的核心资源。

大连市甘井子区在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过程中,既离不开强大物质力量的供给,同时也需要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为此,甘井子区政协发挥智力密集、联系广泛优势,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把“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凝聚文化共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区”作为重要抓手,担当尽责,不辱使命,牵头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地区文化品牌:《甘井子文化通览》传承文化、延续文脉;《甘井子赋》万人参赛,家喻户晓;“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区”独树一帜,东北首家;《惊天怒潮》《图说文物甘井子》《蝶变——甘井子那些年那些事》等丛书各具风采,缤纷亮相;“中华井文化馆”立意别致,呼之欲出……

这些举措增强了甘井子区文化底气,铸就了地区文化品格,提升了地区文化软实力,激发了全区人民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信心和智慧。

深度挖掘 彰显文化担当

建设“文化强区”,重在挖掘、传承和创新。甘井子区强化文化担当,着手厘清区域历史发展面貌,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内涵,让全区人民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甘井子,一片被文化浸润的土地。约7000年前从文家屯升起辽东半岛第一缕炊烟开始,甘井子就此迈入了人类文明时代。

汉墓、辽长城、明古道……物随风变,千年文脉在历史的马蹄声中渐行渐远,大量的文化资源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史料文献和各种物证中,古老的传统面临被时代的车辙湮没的危险。

“文化绝对不能失忆!”甘井子区领导的回答斩钉截铁。

甘井子区领导认为,历史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甘井子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满足全区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目标,举全区之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并把挖掘、传承、创新好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放在首位,决定编纂一部记录甘井子自远古到现在的文化变迁和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甘井子文化通览》(以下简称《通览》)。

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基础性工程,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伟大事业。

然而,用3年时间编写一部跨越数千年、300多万字的《通览》巨著,谈何容易!千钧重担,落在了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勇于担当的甘井子区政协的肩头。

接过任务书后,甘井子区政协迅速与辽宁师范大学缔结“智库联盟”合作关系,依托其优秀的师资、深厚的学术理论和丰富的大数据资源来编纂《通览》。为增强文史研究力量,区政协还成立文史研究会,180余名会员包括了历届区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中的文化、教育、文史界知名人士。

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协力成大事。在甘井子区政协的主导下,全区多方力量积极投身于这项浩大的工程中。

区委专门成立了《通览》编纂委员会,区委全会先后四次对《通览》编纂工作进行部署,区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区委主要负责人多次过问《通览》编纂工作并作出批示。

区政府一路绿灯,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撑和人力保证。

区直各单位、各街道,按照材料征集索引,第一时间梳理、整合、提供所需的各种素材。

据介绍,自2018年4月编纂工作启动以来,编委会召开动员会、工作推进会、各类研讨会达140余次,征集各类资料2700余万字,查阅相关书籍300余部,形成采访口述史近10万字,逐步建立完善了文献书籍库、电子数据库和网络资料库三个文史资料库,大大丰富了当地的文史资料内容。

实干笃定前行,汗水浇灌收获。历时两年半,《通览》综合卷、古代卷、近代卷正式出版,三卷合计约160万字。今年年底前,《通览》现代卷将出版发行;同时,重现甘井子地区已经或行将消失的人文历史闪光点的《乡井味甘》,甘井子清末名儒乔德秀编纂、辽宁金州以南地区最早的地方志书——《南金乡土志》译本,作为《通览》的系列丛书也将与读者见面。

《通览》的问世,是甘井子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是全区第一部文化百科全书,全面系统梳理了甘井子区自有人类居住以来的历史文化脉络,许多史料为首次呈现,生动展示了甘井子灿烂多元的文化积累、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和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

为了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吸收传承历史文化精神内核,甘井子区政协在牵头编纂《通览》的过程中,按照区委要求,把那些具有代表性、富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特质选取出来,从中提炼出涵盖历史文化悠久灿烂等七个方面的“甘泉之源——甘井子文化自信概述”,编印包括甘井子文化自信、红色文化、两汉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等内容的“甘井子文化自信”系列读本,这是强化历史传承、增进文化认同、激发甘井子人民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是推动地区社会发展和文化强区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通览》编纂的影响、带动、促进下,甘井子区13个街道大力挖掘文化资源,积极弘扬区域文化,主动开展街志(镇志)编纂、公众号创建、文化节等文创工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提炼升华 铸造文化品牌

建设“文化强区”,离不开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甘井子区不断推出地区文化品牌,增强地区文化底气,造就地区文化品格,切实提升了全区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在甘井子区推进文化强区建设过程中,区政协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为走出一条具有甘井子特色的文化强区之路谋良策、献良言,还着眼“凝聚文化共识,坚定文化自信”,精心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系列文化品牌,带动和影响社会各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以《甘井子赋》这个知名文化品牌为例,其打造过程就是这样的。

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甘井子区政协聘请当代著名辞赋家、中国诗赋学会秘书长孙五郎执笔创作了《甘井子赋》,仅用1000余字,高度概括铺叙了甘井子这片土地的历史、地理、人文,以及甘井子人筚路蓝缕的壮美奋斗历程。成赋后,又搭建各种载体进行广泛宣传。

《甘井子赋》专题宣传片。该片用短短10分钟全面展示了甘井子的历史积淀、改革印记、发展成就、生态环境、社会人文、壮美蓝图。

《甘井子赋》知识竞赛。半年间共有1000多支队伍、3600名选手、12万群众直接参加,是甘井子区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参与层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主题知识竞赛。

《甘井子赋》师生书画作品展暨诵读展演。区教育局、区文化教育事业服务中心把诵赋、书赋、联赋和基于赋的再创作作为美育、德育和校本课程,开展书法、绘画、诵读等系列活动,在校内外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甘井子赋》线上答题活动。共青团甘井子区委依托“甘青说”微信公众号,举办《甘井子赋》线上答题活动,参与人数逾万人,帮助青少年特别是驻区大学生感知甘井子历史、人文和发展变化,增强对甘井子的发展信心。

《甘井子赋》“三进工程”。按照区委部署要求,各街道全部实现《甘井子赋》进党群服务中心、进社区文化站、进“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形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浓厚氛围。

“文化印迹”工程。将夏家河子海滨公园建设成为全国唯一的集山、海、林、联于一体,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中国楹联文化地标。在明珠公园、西部通道、机场大屏幕等公共空间,通过《甘井子赋》勒石立碑、播放《甘井子赋》宣传片,持续扩大影响力。

进公园、进站点工程。将《甘井子赋》在全区5个公园、20余处景区景点、110余处公交橱窗进行宣传展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书画艺术作品展。以赋为“本”,以联为“介”,以书为“魂”,以画为“媒”,举办系列作品展,充分展现了甘井子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精美文化礼品。将《甘井子赋》篆刻于竹简之上,并附之以专题宣传片二维码、全景VR展示页,制作成精美文化礼品,作为甘井子区对外开放合作交流的馈赠佳品,以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展示甘井子城市文化形象。

除《甘井子赋》外,甘井子区政协还着手打造其他特色文化品牌。

“楹联文化”品牌。甘井子区政协以传承中华经典、讲好甘井子故事为落脚点,大力推进楹联文化建设。甘井子区在2019年荣获“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区”称号,成为全国第三个、东北首个获此殊荣的行政区。

“井文化馆”品牌。甘井子区政协主动建议建设全国首家井文化馆,目前已牵头完成前期“井文化”研究、“中华井文化馆”策划方案以及“井联”创作、散文征集等工作,此举得到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认可并予以实施。

“政协书画”品牌。发挥政协组织团结统战作用,成立甘井子区政协书画院,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团结艺术界人士为宗旨,助力全区书画艺术繁荣发展。

“和勰之声”品牌。主导成立“和勰之声”合唱团,以区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成员、工商联企业职工及和勰企业家协会会员为主体,以培养政协组织中合唱爱好者为目标,持续举办文艺培训、演出比赛等活动,尽享文化之美。

以文“化”人 增强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区”,既需要公共文化设施方面的硬件投入,更需要对以文“化”人软实力进行顶层设计和潜心打造。甘井子区通过开展文化自信宣传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全区群众积极参与,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全区文化自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今年以来,甘井子区围绕区域文化品牌,开展“树品格、提自觉,深笃行、强自信”主题宣传活动,讲好甘井子故事,用甘井子历史教育甘井子人民,用甘井子精神鼓舞甘井子人民。由区政协牵头编写的《甘井子文化通览》《甘井子文化自信》等书籍成为主要阅读文本,掀起一股学习弘扬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同时,甘井子区以文化资源为依托,各部门联动,借助各种载体放大传统文化之美,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增强文化自信。其中,大力推进楹联文化建设以及取得的良好成效,尤为值得一提。

联赋文化系列工程自2018年1月启动后,在甘井子区政协主导推动下,成立了由区内外诗词联赋创作知名人士、机关干部、教师等160余人组成的诗词联赋学会。甘井子区将楹联文化与基层群众活动紧密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联教”活动,为百姓所喜闻乐见。

“联赋文化校园行”。区教育局依托“翰墨薪传”书法进校园百千万工程经验基础,大力推进楹联文化进校园。其中,营城子中心小学将楹联文化同书法、石艺等校本课程紧密结合,提升学生楹联创作能力,积极营造校园楹联文化氛围。

“联赋文化路街行”。区住建局利用有效资源,在迎客路等居民密集区域和客流量大的交通枢纽地段,利用站点橱窗集中展示《甘井子赋》和楹联获奖作品,让广大群众通过生动优美的联赋书画进一步了解家乡历史,增强人文底蕴。

“联赋文化景点行”。区文旅局发挥辖区内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旅游优势,将获奖楹联作品以刻石、展板、宣传栏等形式有机植入景点,利用电子大屏幕宣传楹联文化。在广东、河南、山西等地旅游博览会上宣传推介《甘井子赋》,以区域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联赋文化社区行”。各街道不断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楹联文化活动基地建设,以楹联知识普及、楹联创作交流、楹联团队建设、楹联佳作展示等活动为抓手,推动楹联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今年,全区55个基地升级为国家“楹联文化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升了楹联文化氛围。

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近年来,甘井子区逐年增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先后投资1亿元建成东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县区级公共图书馆;投资3600万元对区文化馆进行升级改造;全区13个街道文化中心和社区(村)文化体育多功能活动室、室外文体广场建设实现全覆盖。持续开展“让市民走入高雅艺术殿堂”惠民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百姓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甘井子区作为大连极具发展活力的中心城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积淀熔铸成甘井子区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城区品质、蓬勃发展的底气与活力,树立起全区人民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凝聚起“扎根甘井子、热爱甘井子、奉献甘井子”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