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瑜
记得十多年前,一部电视剧《武林外传》热播,剧中塑造了多个有趣的人物,其中吕秀才一角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吕秀才原是明代的一个世家公子,在科考中屡试不中又遭家道中落,一时穷困潦倒,变卖祖产,沦落成客栈里的一个账房。吕秀才虽远离科考,但他总喜欢把“子曾经曰”挂在嘴边,因秀才这个身份名头,他在客栈中一直保有特殊地位。
戏剧和文学作品虽有戏谑,但剧中对明代秀才的呈现,反映出当时失意科场或进仕无门的秀才群体的一种生活状态。
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社会中,秀才作为“四民之首”和士大夫阶层,在明代备受敬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吕秀才既已辛苦考取秀才,为何会中途放弃科考?明代秀才生活的真实面貌究竟怎样?为何民间总有“穷秀才”和“酸秀才”的说法?在《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一书中,作者陈宝良从制度、社会和生活三个层面入手,以史料为依据试图解答这些历史问题,他多角度探求,对明代秀才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了详细介绍。
秀才是科考制中科名的最初一级,是地方学校生员的俗称。在明代,秀才还被称为“茂才”“庠生”“博士弟子员”,等等,称谓达十几个。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秀才一级是读书人进阶之途的开始,因此肄业和参加考试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由于各类考试众多,明朝甚至形成了一套比较详尽的生员考试制度,可见考试对于生员来说已是“家常”。很多秀才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备考、赶考中度过。明代秀才考学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选择这一求学之路的人数众多,到明末时竟达60万之多,可见竞争之激烈程度。
《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一书对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进行了详尽的考察,除了列举秀才在学习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还运用了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论证造成这一问题的缘由,让我们透过秀才生活中的问题得以窥见明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图景。
明朝的读书人为何对考取秀才如此趋之若鹜,除了秀才是科举制下晋升为官的必由之路,还因明代秀才享有不同于一般庶民百姓的权益。据书中所述,秀才在经济利益上享受“特殊照顾”,可以免除徭役、领取廪粮、膏火,甚至可以凭借自己的身份,到府衙、县衙里去说人情,吃荤饭,谋取种种好处。
尽管明代秀才可以依靠政府优待维持生计,但科举时代的科名等级差异,导致秀才贫困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于是民间就有了“穷秀才”的说法。书中讲述了明代忠臣杨继盛的故事,说他在做秀才时,因为生计困难,只得借住在僧舍学习,甚至必须自操井灶之劳。冬天到外面汲水,手与水桶冻在一起。夜里因为缺油点灯,只得在月下读书。月下夜读,又没有夜宵可吃,腿肚常常被冻木,只好起身绕着室内快跑。生员的贫穷状况在明代后期愈加恶劣,生员“贫不能葬,身无完衣,长无家事”之事比比皆是。明代的秀才中,多数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无望中举,穷困的秀才为生计所迫,有的只好通过处馆、游幕、从医、经商甚至弃巾成为山人清客,以此维持自己的家庭生计。
由于明代众多秀才在社会流动,导致不学无术和无赖化的生员问题也成了明末的一大社会问题,于是民间便出现了“酸秀才”的说法。书中引经据典,对这些知识浅薄却愿意卖弄的秀才引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让人在了解到秀才群体光鲜头衔下的悲凉处境之余,也体会到科举制度的落后和对读书人的精神伤害。
《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一书是作者陈宝良的博士论文所成。作为一部史学研究著作,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统计和史实故事,史料翔实、论证有据,不仅让人看到了真实、全面的秀才形象,也对整个明代的教育体制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了一次全景式的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