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赋能激活“老”的优势

辽宁日报 2020年12月28日

(上接第一版)辽宁拥有众多场景,潜力巨大,要快速应对。”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京建言。

思想的“水龙头”一旦拧开,辽宁“老字号”所蕴含的潜在动能必将喷薄而出。

清除制度障碍

西气东输,压缩机是中转的关键设备,而国内90%的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来自沈鼓集团。

“核心技术没问题,市场也在不断壮大,但为何企业还是走不快?就是因为束缚太多、负担太重。”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的观点,道出了诸多辽宁国企的痛点。

体制机制创新,是辽宁“老字号”国企再创辉煌的发力点。

大锅饭、铁饭碗,是不少人对国企的印象。“干多干少一样,干与不干一样,最终劣币将驱逐良币,发展也无从谈起。因此,企业改革最需激活的是人心。”东北制药集团总经理周凯回忆起混改之初的情景如是说。

将公司效益与个人收入挂钩后,老厂有了新活力。全员“赛马”“干到给到”等制度推出后的第一年,东北制药营业收入达74.67亿元,同比增长超三成,员工薪资比混改前增长60%以上。

畅通人才通道,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

“必须能上能下。”戴继双认为。沈鼓集团全面推行定岗定员定编,中层领导干部职数下降10%,员工劳动效率提升15%以上。“这还不够,未来还要对制度细化,让现代化管理模式,生根、发芽、结果。”

除了提升效益,改革的重点还聚焦于发展方向。

“壮士断腕”一词曾在辽企改革过程中被反复提及。说的是企业要勇于淘汰落后产能、附加值低的项目,将精力集中到有前景的优质项目上来。

“这一观点,今天仍旧适用。”沈阳化工集团董事长孙泽胜所言中肯,“把一件事做好都很不容易,何况面面俱到?不把腐肉挖掉,不仅不会有新肉长出,还会让更多地方坏掉。”

专注,让沈化如今成为亚洲最大糊状聚氯乙烯生产基地,目前已拥有12个自主知识产权高端牌号,国内市场占比超过50%。

深掘“场景”富矿

“有人说咱个头大跑不快,那是没找对方式,大长腿要是能使对‘劲’,肯定比小短腿快多了。”在张天维看来,这股“劲”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

近年来,辽宁“老字号”企业,似乎失去了原有的魅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智能化水平低、中低端产品多之故。犹如钢铁巨人,虽块头大,但神经系统、感知系统和智慧大脑欠发达,规模、基础等优势均未能发挥出来,海量场景、数据资源也没能被激活。

以“软”赋“硬”,终变“强”。

让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插上“智能科技”的翅膀,便能赋予它们“起飞”的动力。

在东北制药,全国首家原料药智能化生产线成功运行,产能提升30%、人员减少30%、能耗降低15%,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已超过欧洲原研药厂;在沈鼓的数字车间,设备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可实现对企业人、机、料、法、环全方位线上管控。

截至目前,我省已有工业上云企业7000多家,联网设备超万台。

大处着眼,注重“场景创新”向“模式驱动”跃升。

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在辽宁企业调研时,最关心的问题是海量工业数据到哪里去了,是否进行了分析应用。“数据最终将对企业决策和技术创新提供支撑,辽宁于此既有优势也有需求。”范济安表示。

小处着手,分阶晋级。

“为减少投入,分期分批进行升级。”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建议企业技改不必一步到位。通过分步努力,锦州汉拿电机有限公司物流人员效率提升70%,装配效率提升35%,生产数据自动采集及时率、准确率达到100%。

搭建平台,提供保障。

今年我省开通5G基站2万余个,5个二级解析节点获批建设,8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未来我省将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推进5G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工业数据生产要素市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辽宁“老字号”转型升级的引擎已点燃,全省上下踩准、踩足“油门”,振兴列车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