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赋能激活“老”的优势

——做好“三篇大文章”纵深谈之一
辽宁日报 2020年12月28日

本报记者 孙大卫 孔爱群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对于辽宁而言尤为重要。

辽沈大地,“老字号”众多,几乎每座城市都有百年的老厂老矿。一个“老”字,既承载着历史、贡献与担当,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褪色、落伍、迟滞的意味。

如何处理好“老”与“新”的关系?在辽宁的转型升级之路上,需要丢掉的,是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深耕的,是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需要附着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先国际的技术研发能力以及行业稀缺的高端人才。

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对改造升级“老字号”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甩掉“老”印象,就是要用新观念、新制度、新技术将现有“家底”的潜能激发出来。

这是一次艰难转身,辽宁人步伐坚定;这是伴随阵痛的成长,辽宁将久久为功。

拧开思想阀门

辽宁很多城市因企因矿而建,厂矿车间就是职工幸福的依靠。

百余年积淀,造就了厚实的产业基础、齐全的工业门类、相对完善的配套链条和“老字号”龙头企业,也成就了辽宁“共和国装备部”的金字招牌。

但近年来,曾标榜荣耀的“老”字,却成了制约一些企业前行的包袱。

“‘老’字号,‘老’的是观念。”在辽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天维看来,经济发展具有“惯性”,在一条路上走惯了,无论好坏往往都不想变了。

激活“老”的优势,首先需要“新”的思维。

在2020全球工业互联网峰会上,专家们共同认为辽宁需在两方面进行“头脑风暴”。

政府侧,要为方向把关。“今后,我们将更加注重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不仅要看规模,更注重产出比,实现量质齐升,还要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力。同时,将出台政策引导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企业侧,要抓住窗口期,主动接受新事物。“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制造业跃升的重要路径,企业是载体也是主体。(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