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观看本期微纪录片
骑车在村里遛弯是年龄都超过75岁的三个老伙伴王峰、汪世春、王殿臣每天最大的乐趣。
当年的移民都老了,在炕头上打着小牌,在屋外头晒太阳,挺悠闲挺满足,有国有农场职工的身份,基本上1968年以前出生的村民都能领到养老金,七八十岁的一个月能领两三千元。他们留下的财富除了村里这5000多亩耕地,还有他们的创业精神,一代传一代。
新村村民齐艳平在自家的大棚里忙活。
陌生的土地,开荒的辛苦,从来没操弄过的种水田的活计,新来的移民只有一条路,就是硬着头皮上。由此也形成了新村人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对新事物有着强大的接受能力。
学会了修水田,学会了种水稻、养河蟹,后来上边号召发展棚菜,没人懂咋弄,也敢尝试。
本报记者与新村村民李振英交流。
新村的第一代移民,还保持着各自家乡的风俗和老礼儿。83岁的李振英来自山东潍坊,评价媳妇的标准就一条——贤惠。那谁谁家的媳妇懒,不干活,可两口子闹到离婚,还是接受不了,“说出去不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