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捐肾救女家庭中传递

辽宁日报 2020年12月23日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馄饨店是于雨含一家人的收入来源,也是一家人奉献爱心的场所。

于雨含与王杰在包馄饨。

于雨含、石红艳、王杰(从右至左)在馄饨店中合影。本文照片由本报记者李明摄

本报记者 葛红霞

核心提示

10年前,患有尿毒症的女大学生于雨含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母亲将一只肾捐给她,使她重获新生并完成了大学学业。这份爱,改变了她的人生。毕业后,她从接受社会各界献爱心,转为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与母亲及男友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于雨含一家先后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和全国“五好家庭”。

12月13日,周日,冬日的阳光洒落在窗前。在鞍山市立山区双山医院西墙外的爱心妈妈馄饨店里,沈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于雨含系着围裙,一边与男友王杰包馄饨,一边招呼着进店的客人。

店里的一面墙上,贴满了于雨含和母亲石红艳、男友王杰一起参加公益活动的照片,还有这些年的获奖证书。

对面鞍钢景园小区保安陈荣全走了进来,知道记者在采访后他说:“这一家人经常献爱心,帮助各种有困难的人,远近闻名。我原来在别的小区当保安,曾特意来这里吃过他们做的馄饨,到景园小区工作后,就经常来了。”

因最近身体指标不太好,刚刚吃过药的于雨含略显疲惫,但她环顾店里时,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突患重病,母亲决定捐肾救女

1989年,于雨含出生在鞍山市立山区,从小活泼可爱,品学兼优。2009年,于雨含考上了辽宁科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可是,美好的大学生活刚刚开始,病魔就突然降临了。那年11月开始,于雨含经常感觉身体不适,并出现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症状。2010年1月,正在参加期末考试的她,眼睛突然看不见东西,并很快被确诊为尿毒症。

当时,于雨含的父亲患有心脏病,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母亲石红艳刚刚办理了退休手续,家里几乎没什么积蓄。为了给女儿治病,石红艳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8万元钱,给女儿办了休学手续,带着她四处求医,看病一圈下来,仅剩下1万元,而换肾治疗需要28万元。

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石红艳背着女儿上楼,因劳累过度昏倒在楼梯上。于雨含紧紧地抱着妈妈呼叫着:“妈,我不治病了,我们回家吧……”

无奈之下,石红艳找到了《北方晨报》求助。报道见报后,每天都有各界爱心人士到医院看望并捐助她们。上到80多岁的老人,下到10几岁的孩子,还有摇着轮椅的人……每个来看望的人都鼓励于雨含要坚强地活下去,其中一个19岁男孩和两个鞍钢工人更是要捐肾救她。于雨含对妈妈说:“我失去了健康,但是却遇到了这么多好人,我要活下去。”

为了让女儿活下去,石红艳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移植给女儿。

“妈妈身体一直不好,这个家全靠她。如果妈妈给我一个肾,一旦身体出现问题,我会后悔一辈子的。”尽管母亲坚持,但于雨含却一直不同意。

可是,随后的几天里,于雨含的健康指标急剧下降。石红艳哭着对一直拒绝换肾的女儿说:“如果你不在了,妈妈也活不下去了,就让妈妈给你一只肾吧。”

于雨含流着泪告诉记者:“为了妈妈,也为了我,我最后同意了。那一刻,妈妈抱着瘦弱不堪的我泣不成声。是妈妈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永远都无法回报妈妈。”

由于血稠、血脂高,石红艳不符合换肾条件,“我必须达标,然后才能给女儿换肾。”

从第二天起,石红艳每天快步走一个多小时,风雨不误。坚持半年后,石红艳的体重从65公斤降到不足50公斤,各项指标终于符合了换肾条件。2013年7月,石红艳捐肾救女移植手术成功完成。

重返校园,异地情缘不期而至

2014年春天,休学4年后,当于雨含病情稳定重返校园时,才知道辽宁科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撤销,她无法继续在这里完成学业了。

为了让于雨含完成学业,辽宁科技大学多方沟通,寻找可以接收于雨含转学的院校。沈阳工学院得知于雨含的情况后,当即表态同意接收,并让于雨含立即办理转学手续,同时免除其4年的学杂费。

重回校园,于雨含面临新的挑战。肾移植手术后免疫力降低,她弱不禁风,总是感冒发烧,体重只有30多公斤。“别着急,只要努力,身体会一点点好起来的,妈妈永远都会和你在一起……”石红艳鼓励女儿。

大学期间,每次因为感染住院,于雨含都需要在家静养一段时间。于是,她所住的小区经常出现这样一幕:沈阳工学院的十多名老师开着两辆面包车,从沈阳来到鞍山,为于雨含补课。邻居们见到后总是说:“雨含,你在家里上大学啊,你的老师咋这么好……”

人们常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但对于雨含来说却不是这样。重返校园后不久,一段异地情缘不期而至。肾移植手术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于雨含都是躺在病床上度过的。这对于一个生性活泼的女孩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为了打发时间,于雨含有时会上网聊天,并因此结识了家在四川成都的网友王杰。

两个年轻人从一开始就总有说不完的话,王杰不久后知道了于雨含的遭遇,为她的坚强、乐观所感动。

一天,于雨含在一个微信群里发消息说,这些年来,她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如今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她也想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别人。

“她已经这么难了,却还想着帮助别人,因此一下子打动了我。”王杰说,那一刻,他对于雨含心生敬意,爱情的种子也在他心中悄悄发芽。

“肾移植手术之前,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活下来。从小到大,我只去过北京和沈阳,都是因为看病去的。手术前我对妈妈说,如果手术成功了,我要出去走一走,好好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于雨含说。

2014年8月,于雨含重返校园后迎来了第一个暑假,她没有忘记自己对妈妈说出的最大心愿——出去走一走,并把出行目的地确定为湖北恩施。

当于雨含把这个决定告诉王杰后,王杰力劝于雨含改变行程:“到成都来吧,我可以陪着你吃小吃,爬青城山,看都江堰,还有大熊猫在欢迎你。”

在成都,王杰放下工作全程陪着于雨含开心地玩了3天。两人一起爬上青城山后,望着连绵不断的绿色群山,于雨含落泪了。重获新生的她,除了珍惜生命,更想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她的想法再一次打动了王杰。

“我跟你走吧,一辈子照顾你。”跟于雨含说完这句话,王杰当场给他的父母打了电话:“我爱上了一个女孩儿,我要跟她去东北。”让于雨含没想到的是,王杰的父母支持儿子的选择,并在他们回鞍山前与于雨含见了面。

回到鞍山的第二天早上,王杰就到石红艳在路边摆的馄饨摊儿帮忙。提起这些,于雨含拉着王杰的手问道:“你是不是当时头脑发热,现在后悔不?”“我要是后悔,还能在这儿这么多年啊?”王杰拍了拍于雨含的手说道。

“我知道雨含的身体可能要不了孩子,也可能会有其他问题,但这些都没关系,我既然决定了,就不会后悔。”说这些话时,王杰笑着看向于雨含,两人会心一笑。于雨含告诉记者:“我妈妈听说我带一个男孩子回来吓坏了,怕我遇到了骗子,哈哈!”

回报社会,一家人投身做公益

于雨含肾移植手术成功后,仍需要终身服药,避免产生排异反应。为了不再给社会增加负担,2014年7月,石红艳在立山区双山医院西墙外的路边摆了一个馄饨摊儿。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2017年底,石红艳告别路边馄饨摊儿,开办了爱心妈妈馄饨店。2017年,于雨含大学毕业后,每天和妈妈、王杰一起在店里忙碌。

为了回报社会,石红艳的馄饨摊儿、馄饨店成为一家人奉献爱心的场所。从摆馄饨摊儿至今,他们一直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每年中考、高考,店外都会贴出通知,为考生免费提供绿豆汤。

这些年,一家人还为重病优秀贫困女孩捐款500元,为海城患病三胞胎捐款300元,探望被土暖气炸伤的男孩并捐款100元,为白血病男孩朱建赫先后捐款1200元……

就在前几天,邻居家起火,于雨含全家捐了一台电视机和一个衣柜。除了捐款,于雨含全家人还照顾孤寡老人、参加公益环保活动、参加交通协勤、到启智学校探望残疾儿童等。

2016年,于雨含一家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8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今年疫情期间,馄饨店停止营业,于雨含全家参加到抗击疫情工作中——在社区站岗,帮助过往居民测体温,清理楼道小广告,前往火车站参与便民服务等,成为全天候的疫情防控志愿者。

补记

因为爱,所以爱

因为爱,家庭经济困难的于雨含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成功地进行了肾移植手术。

因为爱,于雨含一次次爬起来,与家人一起面对困难,最终战胜了病魔。

这份爱,改变了她的人生。

重获新生后,于雨含想把更多的爱送给别人,热心公益,回报社会。

记者采访于雨含时,她前一天刚刚从岫岩满族自治县回来,为哈达碑镇沟汤小学和希林小学156名学生送去了新书包。当天,她为一名困难学生捐款200元钱。“钱不多,希望能给遇到困难的人带去温暖。”她说。

长大以后,我终于成了你的样子。时至今日,于雨含成了当初帮助她的志愿者的样子,行走在奉献社会的爱的道路上。

那些为她奉献爱心的人,给了她战胜病魔的爱的力量。

于雨含记得有一次下大雪,沈阳工学院的老师到家里为她补课。她流着泪对老师说,以后一定要回报学校、回报老师。辅导员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她,学校和老师都不需要回报,等病好了回报社会就行。也就是从那时起,于雨含有了新的梦想:像帮助过她的人一样,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大学毕业后,于雨含踏上了实现梦想之路。2019年,她与母亲一道参与组建了鞍山市立山区妇联巾帼学雷锋爱心联队。这个联队从当初的四五个人,到现在已发展了200多人;从当初的不定期举办公益活动,到现在每周固定搞奉献爱心活动;从当初服务一两个人,到现在已帮助许多人……于雨含说,她的人生因为爱心联队而得以改变,变得更加充实。

一次,于雨含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一位患病的老奶奶现场捐款时,碰巧遇到了曾经为她捐款的志愿者叔叔。一瞬间,于雨含百感交集,连连表示感谢。“没想到你能做公益活动,希望你一直坚持下去。你的做法是对我们最好的感谢!”这位一直做好事不留名字的志愿者叔叔仍旧没有留下名字,但是他给了于雨含莫大的鼓励。

那些帮助过于雨含的人,并不想留下名字,能让爱一直延续下去,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后来,于雨含与母亲一起,签订了捐献遗体志愿书。她希望自己也是一个不留名字的志愿者,为他人默默作一份贡献。

有志愿者的地方,就有爱在闪光。他们既是爱的创造者,也是爱的搬运工。

因为爱,所以爱。现在的于雨含一家人,正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