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迎来长足发展

辽宁日报 2020年12月23日

本报记者 赵乃林

独家访谈

FANGTAN

受访嘉宾

王筱雯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

李晨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今年,我省举办的各类展览逾百个,大型主题性展览看点十足、精彩纷呈。就此,记者采访有关人士,请他们谈谈这些展览从内容到形式如何体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记者:现在办展如何推陈出新、贴近大众的心灵?

王筱雯: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文化产品。今年,省博物馆推出了以“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文·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等为代表的十余个展览,引起国内外观众和媒体的关注,成为现象级的文化大展。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社会反响,我想一是我们在策展中,努力实现“文物展”向“文化展”的转变,注重文物内涵的挖掘和阐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二是由以往“以文物为中心”的办展方向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展方向转变,更加注重观众的感受和需求,通过展览,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辽宁故事。

记者:这些重大主题展览给辽宁带来了什么?给辽宁人带来了什么?

王筱雯: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之际,这些展览以提振辽宁文化形象、反映时代精神为高远立意,以雕琢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展览为目标要求,以文化展示的视角,推出系列重大主题展览,充分说明了“辽宁有国宝、辽宁有历史、辽宁有文化”,彰显了辽宁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为例,展览开幕十余天,平均每天接待观众近4000人,有不少外省观众来省博物馆看展。我们举办的唐宋八大家诗文诵读活动,线上直播时,有200万名国外观众在线观看。通过举办这些重大主题展览,在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中发挥了文化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这些展览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沉思历史的厚重,感受辽宁大地的独特文化风貌,感悟多元发展的辽宁,读出这片土地的崭新形象,增强了“爱辽宁,爱家乡”的自豪感。

记者:网络时代的展览在模式上有什么新变化?

李晨:在全媒体语境下,展览跟以前不一样了。从模式上说,现在不但有线下展览,还有线上展览,线下线上相融相伴。线上的展览有实时展厅,就是那种从进厅到出来,在线上都有三维的呈现。像连环画展,每一套画上都有二维码,只要扫描二维码,不仅能将这套画存到手机里,还有语音讲解这套画。这就体现了展览的交互功能。过去看展是被动的,而现在看展则主动告诉观众这个展览是怎么回事儿,而且介绍这张画的特点、创新点,在虚拟展厅还可以展示出画的很多细节。还有,现在的美展布置有一种代入感,比如像连环画展,画面可以动起来,以动画形式呈现,让观众有一种沉浸式体验的感觉。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展馆关闭了,但是展馆都探索像VR、AR、MR这种增强现实的虚拟展馆,这个模式现在也很流行,让观众在家里足不出户,上网也能体验到观展的感觉,这种借用增强现实等高新技术和沉浸式的观展模式很受年轻人喜欢,也是我们未来办展的一个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