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领区

创新驱动 浑南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辽宁日报 2020年12月22日

棋盘山风景区提档升级,还生态本色。

“双创”周上,机器人与观众互动。

新松智慧产业园数字化车间。

沈阳拓荆科技公司建有国际一流的芯片测试实验室和特种工艺生产线。

发展日新月异的浑南区。 本版图片由浑南区委宣传部提供

本报记者 金晓玲

核心提示

“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正待开启。

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绘就了辽宁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美好画卷。沈阳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及十五年的奋斗目标和重要任务,即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置身重大机遇最为集中,各类优势潜力最能有效释放,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最为宝贵的时期,浑南区应有新担当、强作为。

“路线图”已经绘就: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条主线”,强化高新区、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双轮驱动”,实施“一核两极三组团五板块”空间战略,建设全域创新策源地、全域开放主门户、全域改革试验区、全域活力未来城,全力打造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领区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目标坚定,勇毅笃行。浑南全区上下鼓足干劲,砥砺奋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浑南开好局、起好步,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深化改革 厚植营商环境沃土

进一步降成本、提效能,确保企业注册“准入即准营”、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做强“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实办率超过90%。

在建成零距离沟通、全过程领办的“浑南会客厅”,推行“0030”审批模式,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善基础上,2021年,浑南区将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法治服务环境、释放体制机制活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除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外,行政审批事项全部适用容缺受理和先批后审机制,加速推进“一业一证”改革,确保企业注册“准入即准营”、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提升事中事后监管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推动为民服务大厅向“会客厅”转型,建立覆盖全部社区的政务服务驿站;用好“一网通办”平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实办率超过90%;扎实推进“万人进万企”“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等主题活动,打造浑南营商服务品牌。

打造依法善治的司法环境,审慎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支持设立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法庭、知识产权案件巡回审判庭,建立企业警务工作站15个、社区警务营商驿站30个;打造简约高效的执法环境,推进双随机抽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实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打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完善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为市场主体参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留足空间。

加快沈阳高新区、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管委会法定机构改革步伐,推广“小管委会+大公司”运营管理模式;推进产业投资、物业管理、殡葬服务等领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推行外部董事、监事制度;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土地要素使用效率等。

做强优势 激发创新澎湃动力

打造一批基础性、共享型、专业化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协同创新,打造全域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浑南科学城;探索建立人才个税奖励、人才补贴企业自主申报机制……

发展的不竭优势,来自创新的澎湃动力。浑南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助力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围绕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基础性、共享型、专业化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实施眼基因库升级工程,启动正威稀土研究院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支持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国际研发机构,全区重点实验室达到80家以上、研究创新中心达到1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达到30家以上,瞄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标,打造全域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浑南科学城。

升级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技术、市场、资本等要素保障;完善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开展知识产权评价评估、仪器设备共享共用等公共服务,全区成果转移转化达到500项以上;健全产业加速服务平台体系,启动稀土交易中心、细胞产业创新与孵化基地等项目建设;拓展盛京基金小镇服务领域,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线上信用融资创新产品10个以上,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创新高层次人才评审和引入机制,鼓励领军人物打包技术、人才等资源“带土移植”;探索建立人才个税奖励、人才补贴企业自主申报机制,试点建设IC产业人才社区,系统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推广“双创+”模式,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区”科技型企业成长孵化链条;巩固提升“青青汇”“F5失控大创赛”等双创活动品牌影响力。

着眼协调 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加快主城区城市更新步伐、全域城镇化步伐,推进东南山区开发;构建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6+6+3”产业体系;深耕10条产业链;服务企业发展壮大……

形成“城”“乡”并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主城区城市更新步伐,启动中央公园新型CBD、沈阳南站金融商贸中心等区域规划建设;加快全域城镇化步伐,加快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布局;推进东南山区开发,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利用,打造农商旅融合项目;实施“互联网+”数字农业行动,发展特色高附加值经济作物5000亩。

健全“软”“硬”兼顾的产业发展体系。全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6+6+3”产业体系;优化升级重点产业,围绕IC装备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智能工厂、绿色制造体系示范项目、数字化车间;引育壮大新兴产业,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抢先积累细胞、区块链、数字孪生、脑机接口等产业引爆点。

掀起“大”“小”兼备的项目建设热潮。深耕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智能机器人、眼健康等10条产业链,深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落实“一区十二园”规划,加快信创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

实施“增”“存”并重的企业培育工程。实施存量企业倍增计划,挖掘新增长点;实施规模以上企业扩容计划,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壮大;实施领跑企业培育计划,加快“隐形冠军”企业上市步伐;实施新兴企业成长计划,力争年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0家;实施困难企业帮扶计划。

畅通循环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以扩大开放为抓手,畅通国内国际循环。努力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聚能聚力构建区域大开放格局,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和能级。

挖掘内需消费新潜力。塑造“新浑南、新文化、新生活”品牌,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抢抓新一轮消费升级机遇,推进奥体商圈提档升级,打造万达金街等5条特色消费商业街;启动中央公园提质升级工程,持续打造“浑南之夏”“炫彩喷泉”等“夜经济”名片;鼓励支持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0%以上;坚持“文化+”理念,发展文体休闲产业,壮大冰雪经济,办好盛京灯会、棋盘山冰雪大世界、东北亚滑雪、冰雪嘉年华等主题活动,打造辽篮黄金主场,引入赛艇、马术等高端赛事;打造棋盘山产业与生态融合示范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点燃开放合作新引擎。依托桃仙国际机场和沈阳南站,推动空陆双港联动,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自贸试验区2.0方案实施,形成30项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发展“保税+”业态,规划建设沈阳航空制造维修基地;启动“千店培育行动计划”,提前布局9710和9810跨境电商;进一步完善口岸功能,加快综保区保税加工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争取特许试点政策,探索国际医院建设;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启动中俄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中日国际金融科技文化合作园建设;扩大区域对口合作,加强与大连、本溪等高新区战略合作。

绿色宜居 建山清水秀生态浑南

在棋盘山风景区重现青山碧水、再展盎然生机、高分通过国家4A级景区复核验收的同时,积极构建“大棋盘山”发展格局,坚守生态红线,推动绿色发展,擦亮区域生态名片。

全力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棋盘山、东南山区、“一河两岸”为重点,加强森林生态、河湖环境监测和保护;深入实施国土绿化,启动“七彩谷”二期工程,加速滨水景观带、城市绿色廊道建设,实施河流生态补水,新建“口袋公园”20处,植树造林3346亩,持续提升森林景观生态功能。

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综合整治,彻底解决城市低矮面源污染问题;打赢碧水保卫战,深入落实河长制,加强桃仙河、白塔堡河、张官河等重点河流污染整治,强化河流排污口实时监控,健全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完善城市雨污分流设施布局;打赢净土保卫战,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

完善城市基础配套功能,全面完成沈抚二号线、金帆路、远航西路、白塔河二路等主干路网建设,打通文溯街、南屏东路等断头路网;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实行街路扫保质量智能化检测;建设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实现人流车流实时监控、交通信号动态调整;新建“四分类”示范小区55个,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续建美丽示范村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