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辽宁日报 2020年12月22日

贾建锋 罗明新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明年重点任务时作出部署,“要加快国内人才培养,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高校依托自身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青年创新力量。实现“1+1>2”的协同效应,需要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梯队。

厘清认识误区,树立正确融合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首先必须厘清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融合观。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创新创业都是和“开公司、当老板”有关的事情,很多大学生把开网店、做微商当作创新创业。这种现象暴露出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与专业学习之间关系的认知误区。实际上,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又不是一回事。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能够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旨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将二者简单地累加,要么加重大学生的负担,使精力分散,要么相互干扰,难以收获好效果。因此,应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理性引导,以良好的融合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采取多样化措施,使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真正内涵,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融合观,才能使创新创业拥有专业知识的支撑,使专业知识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得到有效运用。

增强引导力量,建设高素质导师队伍。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导师队伍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创新创业导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是“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理想的指引者”。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师资构成方面,创新创业教师往往是管理学科教师、学生辅导员等没有创业经历的教师,或是外聘的企业经营人员,兼具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较为匮乏。在师资水平方面,人员简单汇集组成的教师队伍,难以达到创新创业导师应当具备的水准。加强师资力量,需要从丰富师资构成和提升师资水平两方面入手。首先,师资的构成应体现专业性和多样性,更多配备具有创新创业专业背景的教师。其次,应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与企业经营实践等形式,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最后,鼓励教师将实践内容与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将实践经验进一步升华为理论,以自身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全过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把握知识关联,构建双螺旋课程体系。大学生的大部分理论知识来源于课堂,融合思维的建立也主要通过课程融合来实现。高校在推进课程融合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两个方面。在课程内容方面,大部分课程只是将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在形式上生硬地结合到一起,融合效果不理想。在体系结构方面,存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整或与专业课程体系缺乏联系的问题。因此,应建立一套双螺旋课程体系,让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实现全过程、渐进式的有机融合。首先,科学把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使它们如DNA双螺旋结构中的两个链条一般紧密结合。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注重挖掘两类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点,以点带面,促进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同时做到步调一致、同步推进。其次,双螺旋课程体系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课程融合,及早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最后,把握好双螺旋中两个链条融合的节奏。逐渐增加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由通识性融合逐渐向专业性融合过渡。双螺旋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实质性融合。

强化理论应用,搭建综合实践平台。实践活动可以强化理论综合应用,加深学生对融合课程中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增强协同效应。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实践平台的建设情况参差不齐,大多存在设立后学生使用率较低的情况。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了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后缺少实践巩固环节,融合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学生对于实践平台的需求多种多样,有必要构建一套综合实践平台。一方面,拓展平台的宽度,为学生提供跨专业甚至跨学校的实践锻炼机会。比如商科学生与工科学生共同开展实践活动,既解决商科学生擅长创新创业理论但缺少实践应用的问题,又解决工科学生具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知识但在创新创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的问题,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另一方面,拓展平台的深度,既要积极构建学校主导的校企联合平台,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实操环境和更多锻炼机会,又要支持相关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模拟实践机会。综合实践平台的构建,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应用融合知识的需求,强化整体协同效应。

(作者单位分别为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