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本土文学 新品牌

辽宁日报 2020年12月16日

本报记者 高 爽

独家访谈

FANGTAN

受访嘉宾

滕贞甫

(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

本报记者:梳理今年的辽宁文学创作成果,带给我们很多惊喜之处。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都有可圈可点的作品。总体来说,今年的创作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特点?

滕贞甫:庚子年辽宁文学创作充满了令人感动的家国情怀,关注疫情、关注生命、关注健康中国建设,成为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默契。如果说特色,这一年文学工作最大的特色就是全省作家积极投身抗疫,主动书写抗疫中那些令人感动的“逆行者”,忠实地记录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以讴歌祖国、赞美英雄为己任,努力为时代画像,是这一年文学战线上最为突出的一抹暖色。

这一年,辽宁文学还有一些收获值得盘点,在提升辽宁形象、讲好辽宁故事、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方面,佳作频出。省作协拓宽引导领域,积极扶持和引导网络文学创作,评选并推出了7部网络文学“金桅杆”奖作品。加强了文学评论工作,推出了评论和盘点辽宁文学的《文学辽军对话录》。刘国强、苏兰朵两位作家斩获了全国少数民族创作“骏马奖”。辽宁作家的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经常登上国家重点文学期刊和选刊的主要版面,文学辽军一直跻身全国文坛第一方阵,充分体现了我省作家的创作实力。

本报记者:“新东北作家群”“铁西三剑客”等文学辽军品牌正在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您如何看待文学辽军的现状与未来?

滕贞甫:这是一个可以长篇大论的话题。总体来说,与国内其他文学大省相比,我们还是有独特优势存在的,主要是文学辽军的代际结构比较合理,阵容比较齐整。我们深知文学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要靠人才和作品支撑,没有这两点,其他都是花拳绣腿。多年来,省作协一直将出人才、出作品作为中心工作来抓,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取得了一定成效。实施了长篇小说创作“金芦苇”工程,推出了《寻找张展》《唇典》等十几部优秀长篇小说;与《小说选刊》合作,将曹雪芹文学奖做大做强,由面向省内拓展成面向华语文坛,并在2020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评选;与大连大学合作成立了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建立了网络文学“金桅杆”奖,凝聚了一大批年轻网络作家;与大连艺术学院合作,设立本科专业作家班,通过高考面向全国招生,为会员发展开源扩流;实施青年作家导师制,在老作家的精心指导下,班宇、李伶伶等青年作家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策划推出了文学辽军“铁西三剑客”品牌,三位出生在沈阳市铁西区的80后作家已经成为当下文坛的一道景观。我们采取这些举措,目的就是出人才、出作品,让文学辽军后继有人。现在,文学辽军有一批经验丰富、坚持笔耕的50后作家,有创作势头正健的一大批60后、70后骨干作家,还有相当一批充满希望的80后、90后作家,今年召开的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几位势头看好的00后作家给我们带来了惊喜。我们有信心这样说,在向文化强国迈进的队伍中,文学辽军将是一支充满朝气的有生力量,更是一支能够证明自身战斗力的骨干力量。

本报记者:明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主题文学创作上有什么设想?是否会有令人惊喜的作品出现?

滕贞甫:省作协十分重视这个时间节点,已经提前做了谋划,早定选题,落实创作任务。明年上半年,将有两部作品《百年百篇——文学辽军庆祝建党百年作品选》《盛世华章——辽宁赋》奉献给广大读者。还有5部作为献礼之作的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都已列入出版计划,明年皆可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