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

辽宁日报 2020年12月15日

董振华 翁玮峤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并强调“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无论是发展还是安全,根本目的都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从理论上厘清发展与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实践上把握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动态平衡,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对于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发展就无从谈起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基本属性,二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各自发挥着特殊作用:斗争性同事物的变动性相联系,同一性同事物的稳定性相联系。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事物运动变化的前提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发展是在保持事物基本属性前提下实现的。没有相对稳定状态,总是处于无序的变化状态,一切发展运动都将失去基础和必要条件,发展就无从谈起。而这种相对稳定的条件,就是安全。

安全是国运之所系、民众之所望。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不安全会对发展造成极大冲击,甚至会使发展难以为继,没有安全的发展是脆弱的、不稳定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到“一五”计划完成之际,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前进了一大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究其原因,其中重要一条就在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将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党和国家的基础性工作,维护了国家社会整体稳定,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在安全环境中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后,全国上下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同时,我们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难得的外部环境。7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没有国家安全,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无从谈起”。只有先“站”起来,才能“富”起来、“强”起来。

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国家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虽然我们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内形势持续向好,但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外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和网络攻击依然存在。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安全作为发展的前提,必须为发展保驾护航。只有具备全面的安全保障,才能有效防范化解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安全风险,才能实现新时代的一系列重大发展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需高度重视安全在治国理政全局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前瞻性地应对各种安全问题。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不发展就不可能安全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矛盾双方或各方在既对立又统一的过程中形成的此长彼消和此消彼长的变化,决定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时表现为平衡状态,有时表现为不平衡状态。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任何事物的稳定状态都是在发展中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离开了发展,事物就不能维持长期的稳定和平衡,也就无法保障安全。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保障。没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都是不现实的。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实现这样的发展问题越发突出。不论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还是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关键词都是“发展”。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和安全屏障。

一方面,发展是安全的基础。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没有发展的安全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正是因为牢牢抓住发展不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才得以大幅提升,为维护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实现了以发展求安全。进入新时代,只有经济社会实现更加平衡充分的发展,才能为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同时,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国际参与度的提高,我们除了面临各种传统安全问题,还面临如金融安全、生态安全、科技安全、能源安全等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可谓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这些在发展中产生的安全问题,最终只能在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全面、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得到解决。因此,在新征程中,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虽然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安全,但不发展、不科学的发展势必不安全,甚至还会催生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发展是安全的目的。虽说相对稳定、安全的环境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安全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实现发展才是终极目标。相对于发展来说,安全是一种手段、一种条件,是存在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安全就是为了保障发展不受环境危害、不受外来侵犯和内部因素干扰,以便实现发展的目的。

因此,抓好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要求,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需要,更是巩固党执政地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本质要求,也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提供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条件。

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确保长治久安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贯穿于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发展的全过程。一切事物都包含不同的矛盾方面,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决定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同样如此,不同的利益关系和思想观念彼此对立甚至相互冲突,在不断斗争中,旧的矛盾得到解决,新的矛盾不断出现,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机遇与挑战同在。

风险和挑战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必须正视风险挑战并善于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如果满足于在安逸闲适中被温水煮青蛙,那么这种不经历风雨的文明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中华文明正是在这样的忧患意识中,一次次经历风险挑战,又一次次奋起抗争,不断成长和壮大,历经五千多年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

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就是要打好“提前量”,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保持一种警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是守住底线的先手,对于防范风险异常重要。早在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明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一方面,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才能在成就中看到隐藏的风险,才能在充满信心的同时,保持足够的清醒。另一方面,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才能未雨绸缪,将工作做到细处、做到实处、做在平时。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系列细致周密的工作安排和部署。目前,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多发叠加,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始终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常观大势、常思大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安定和谐、党和人民事业行稳致远,就一定能够继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