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剧照。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文并摄
核心提示
在省第十一届艺术节期间,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一批文艺作品进行了首演,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为进一步展示我省戏剧创作成果,扩大这些作品的社会影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2020年辽宁省优秀主题作品展演”活动,7台剧目于12月11日至28日在沈阳展演,每台剧目演出两场,共演出14场。
以一方曲种演绎一方故事,12月11日、12日,“2020年辽宁省优秀主题作品展演”的首个剧目、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在辽宁中华剧场连演两场,备受瞩目。在两场展演现场,记者看到最多的情景是观众的掌声交织着感动的泪水。
深入生活 人物充满活力
原创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由鞍山市演艺集团创排,聚焦英模人物的事迹,用当地特有的非遗剧种来表现主旋律题材。该剧以党的十九大代表,鞍山市立山区灵西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刘娟为原型,以刘娟从一名普通群众成长为优秀基层干部的历程为主线,选取了刘娟出资建创业一条街、照顾孤寡老人、救助患病儿童、开办养老院、开办社区便民服务“七个家”等事迹,塑造了一个新时代有血有肉的优秀党员干部形象。演出突出海城喇叭戏诙谐幽默的特点,极具观赏性。该剧获省第十一届艺术节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奖。
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取材真人真事,并努力摆脱真人真事的束缚,在挖掘人物个性特征的同时,展现共性,既有原型刘娟的身影,又有像她一样奔波在街头巷尾的社区主任群体形象。在创新艺术表达上,该剧也进行了大胆尝试,将音乐、舞蹈、情景剧、综艺等元素融合在海城喇叭戏中,赋予传统剧种以时代意蕴,丰富了创作维度。在省第十一届艺术节首演及之后的巡演中,主创团队采纳了专家和观众的建议与意见,在剧情和音乐方面进行删减,如第五场刘娟要为患病孩子小慧捐款,儿子高隆不同意,王主任和老丫头赶来劝高隆。精心剪裁前,王主任和老丫头分别有唱段,表达的意思有些雷同,精心剪裁后,只保留了王主任的唱段,剧情更加紧凑,主题表达更加直接,全剧时长由原来两个小时变成现在一个半小时。
看过演出,观众刘奇峰说,虽然这部戏载歌载舞,但他还是几度落泪。故事感人,演员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都非常投入,把观众带到戏里。观众尹国富说,观戏很少流泪了,但看这部戏,他和很多观众一样感动、流泪了。
精雕细琢 让好作品走向大众
从9月至今,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已在鞍山各城区以及海城、台安、岫岩满族自治县等地巡演44场,通过艺术形式宣传刘娟的事迹,带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勇于奉献,担当作为。巡演在市民特别是党员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巡演期间,演员王海巍的父亲去世,他在料理完后事后马上投入演出。他说,梨园行有句话叫“戏比天大”,跟集体的事情比起来,自己的事情都是小事。这部戏的巡演,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海城喇叭戏,进一步提升了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增强城市的文明风貌。
在英模辈出的辽宁,英模题材戏剧作品层出不穷。如何从相同主题作品中脱颖而出?曾创作话剧《天下第一楼》等作品的编剧何冀平说:“不论什么题材,不论影视剧还是戏剧,首先要‘好看’。只有观众愿意走进来、看下去,作品的精神才能抵达观众。‘好看’的关键在人物。”
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之所以受欢迎,编剧李明辉认为,树立英模人物“高大”形象是首要任务,但如何让人物真实可信,关键在于要写出人性的深度。该剧在表现刘娟从一名普通群众成长为优秀的基层党员干部过程中,无不展现她对自己“小家”的爱,但在“大家”有困难时,她也有犹豫,甚至挣扎,但强烈的责任感让她选择舍弃“小家”为“大家”,这正是刘娟的过人之处。尤其最后一场,丈夫弥留之际,刘娟唱出了对丈夫的愧疚与不舍,这也是整部戏的核心唱段,有效地升华了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立住了,作品就立住了。
据悉,明年1月,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将接续巡演。相信这个剧目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为我们留下丰厚而鲜活的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