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惠民生 幸福再升级

辽宁日报 2020年12月15日

本报记者  杨丽娟

“十三五”期间,大连市甘井子区围绕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建设、人口发展等民生领域有序开展工作,社会民生事业实现协调发展,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就 业

出台并落实《甘井子区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落实意见》等相关政策。开展“就业援助月”等主题活动,新开发就业岗位13.5万个,举办各类招聘活动96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1万人,家庭动态失业率为零,各年度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低于大连市下达的指标。

核准发放稳岗返还补贴等资金2.38亿元,稳定就业岗位51万个,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4.5万人。

社会保障

目前,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提高到19万人,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人数提高到7.6万人。全面落实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提高到2795元,农转城退休人员提高到1980元。

养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新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中心37所,新增养老院23所,到“十三五”期末,共有养老院80所,设置床位8297张,惠及10余万老年人口,实现原农村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险并轨。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低保救助水平不断提高。

教 育

五年来,全区学前教育高速发展,投入资金7300万元,开办25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位5500余个,到“十三五”期末,全区有幼儿园262所,在园幼儿总数39551名,0岁至3岁儿童受教育率及家长接受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率达到80%,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9.8%,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全区幼儿总数的86.8%。

基础教育水平日渐提高。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15所中小学校,到“十三五”期末,全区拥有中小学100所,义务教育阶段完成率达到99%。高中教育实现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社区教育阵地达标率达到90%。

医疗卫生

新建医疗卫生健康中心项目投入使用,建成并启用区核酸检测实验室,可日检样品1000份。到“十三五”期末,全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27个,每千人床位数为6.55张,每千人执业卫生技术人员达8.37人。

人群健康状况稳步提升。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1.77岁,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稳定控制在较低水平并呈整体下降趋势,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达到“十三五”规划指标。

卫生资源适度增长。卫生健康总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规划目标4%的标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2015年的人均40元增长到2020年的人均74元。

公共卫生服务指标稳步提升。截至今年上半年,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1.13%,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3.59%。

文化体育

投资4000万元升级建设东北首家数字文化馆互动体验区。全区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建成207个文化广场、22个文化大院,创建百个群众文化示范基地(广场)。

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打造了“四季汇和谐”等特色文化品牌,深化“邻里一家亲”文化活动品牌。

加强街道和使用单位文物保护力度。全区现有国家、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0个,省、市、区级非遗项目19个。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新建成各类运动场地32块,安装健身器材1986件,全区各类健身点达到170余个,健身设施达到900余个,形成了15分钟健身圈全区覆盖的格局。

先后获得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中国文艺鼓乐之乡”“全国最美图书馆”等国家级荣誉称号。甘井子区档案馆在全省率先通过4A级数字档案馆等级评估,获得“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社区建设

按照《甘井子区社区标准化建设三年规划》,实现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对建成区全覆盖,并实施社区标示、功能、基本服务等标准化建设。

持续开展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示范活动。全区社区数量达到187个,社区工作者1717人,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达到768家,3个社会组织服务中心、2个社区被评为“大连市社会组织示范孵化基地”。

社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面实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及时提高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甘井子区孤儿保障标准上调到每月1500元。慈善工作得到进一步推动,累计募集善款5078.7万元,累计支出4519.29万元,共有24.4万人次得到救助。推广使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全区注册志愿者超11万人。

人口发展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全覆盖,人口达到均衡发展;全面上线运行“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网上报账、网上办证、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出生人口信息监测准确率达到95%以上。

到“十三五”期末,全区总人口145万人,常住人口123万人,户籍人口82.6万人,外省市流动人口17.5万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8.58‰和3.10‰,以上指标均达到规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