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2400吨镇海沸腾床渣油锻焊加氢反应器。
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华锐曲轴基地鸟瞰。
大连豪森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汽车发动机装配线。
大连北站立交桥。本版图片由甘井子区委宣传部提供
本报记者 杨丽娟
核心提示
2020年,注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五年开拓创新,五年砥砺前行。站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回望,这五年,大连市甘井子区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十三五”期间,甘井子区委、区政府在大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目标任务,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全力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城市化布局逐步完善,产业优化升级取得实效,创新发展新动力持续增强,城市承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全域城市化内涵增强 彰显核心城区地位
“十三五”期间,甘井子区围绕“主城区中的核心区,承担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对外交通枢纽、文体中心、商务中心功能;主城区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重要基地;主城区生态保障的重要区域”的城区定位,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和规划建设,全域城市化内涵品质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空间和活力增强。
城市功能区布局日渐完善。完善“两城六区”布局,各功能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各功能区之间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发展态势。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集中了文化创意、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大连体育新城集聚了体育文化、旅游会展、商业物流、总部经济等重点领域产业。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已成为全国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窗口、世界级临海装备制造业基地;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围绕“生态+”主题,着力发展旅游、文化、康养、教育、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大连城郊旅游重要目的地;新机场沿岸商务区围绕总部经济、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进行产业规划,并推进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洽谈工作;中华路商务区作为大连市五大商业中心之一,着力发展商业贸易、餐饮娱乐、总部经济、专业市场四大产业集群;虹港商务区作为甘井子区行政文化中心,突出抓好地铁沿线的商业开发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梭鱼湾商务区陆续完成钻石湾、大连市行政服务中心、老甘井子部分地区改造等项目建设。
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截至2019年,社会投资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共计601个,总投资额2578亿元。今年开复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1个,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一重石化、智云辅机等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华能大连第二热电厂等项目顺利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潜力增强;万达广场、中华城等综合商业、批发市场等相继建成开业,全国首个零租金青年社区、华润万象汇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开工,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增大。
老旧城区改造进展顺利,朱棋路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项目稳步推进。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完成缘起1983(大连)文化创意产业园、梧桐之恋婚庆文化产业园等旧厂房利用改造项目。“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老旧小区改造413万平方米、老旧住宅维修改造11万平方米。
重点产业优化升级 筑牢发展根基
“十三五”期间,甘井子区重点产业发展领域形成集聚,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产业优化升级取得实效。
产业发展蓝图逐渐清晰。“十三五”期间,甘井子区明确了以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以科技服务、商贸物流、文创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形成“3+3”现代产业体系。开展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行动,推动板块提升与产业集群同频共振,编制九大重点片区和两大重点商圈规划。
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6.7亿元,产业规模比2016年增长55%。生物医药业发展基础坚实,在化学药制剂、中成药、动物药品行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产业稳步发展,在工业互联网及自动化、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智慧政务四大领域取得突破。启动辛寨子智能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获得专项债券资金4亿元支持。
现代服务业质量与数量不断提升。科技服务业进一步拓展,形成研发设计、检测检验、“双创”孵化三大优势领域。商贸服务业繁荣发展,2019年,批发零售业实现179.3亿元的总产值。批发业“一线四点”布局日渐形成,初步形成大型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合理搭配布局的市场体系。仓储物流业“一带四区”布局基本形成,在传统仓储物流、第三方专业物流、智慧物流等方面建立起优势地位。文创旅游业方兴未艾,名牌旅游项目分布全区,节庆活动持续举办,获得“辽宁贝雕之乡”轻工特色区域称号。
招商引资效果显著。出台《甘井子区进一步加强招商工作指导意见》等招商“1+5+1”政策,促进外贸及跨境电子商务、文创及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吸引高成长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等鼓励投资政策。开发建设甘井子区招商资源信息管理平台,设立18个招商局。“十三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12.1亿元,省外实际使用内资687.7亿元。
下好创新“先手棋” 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十三五”期间,甘井子区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创业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人才高地建设切实有效,创新发展新动力持续增强,甘井子区入选中国创新百强区,全省排名第一。
创新创业机制不断完善。制定并落实支持科技创新“1+5”系列政策,实施《甘井子区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建立甘井子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政府科技专家顾问团,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共建“大连理工大学—甘井子区科技创新中心”,成立甘井子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联合会。
创新创业工作成绩斐然。加快培育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300家,比2015年增长426%,提前一年完成“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省级“瞪羚企业”6家,全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85家,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全市首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增孵化器企业10家,累计在孵企业、团队725家,扶持创业带头人1587人,带动就业1.2万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双创”基地等创新创业基地运作良好。2020年,全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220件,商标有效注册量18747件,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14家,国家、省、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27家。
人才高地建设切实有效。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出台《甘井子区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十项措施》等人才政策。美罗药业等6家企业入选“海聚计划”引智项目,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43人,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获评国家、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
营造舒适宜居环境 城市承载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甘井子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市容环境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城市承载力不断提升。
交通设施和道路建设稳步推进。制定并落实《甘井子区“十三五”交通发展专项规划》。道路建设稳步推进,渤海大道甘井子段全线贯通,滨海公路一期、棠刘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车,大连湾海底隧道及延伸线开工建设,共完成市政道路建设项目12项,建设投资1.77亿元,总里程54.3公里,全区道路密度达到75公里/百平方公里。光明路延伸工程征地动迁全面推进。完成丹东线、北羊线等道路维修改造工程和大中修工程,后盐立交桥、夏家河立交桥、周水子立交桥等桥梁隐患治理附属设施维护,累计完成35条道路1550盏路灯安装,建成区基本消灭无路灯的“摸黑路”。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新建3座污水处理厂,现有污水处理厂6座,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34万吨/日;市政排水管网215公里,大连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中水回用率达到45%;前盐、华东路、大东沟等66KV输变电工程竣工;热电厂供热达到49%,清洁能源使用率1.39%。预计到今年底新通天然气1414户,置换5万户,天然气“旅大线”征地动迁全面推进。
市容市貌整治与环境水平得到肯定。全域纳入城市管理维护范围,综合指标评价达到A级。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前一年完成“五年拆违计划”。在1911家公共机构、场所推行强制垃圾分类,创建垃圾分类示范街道9个。道路清扫机械化率达87.5%。推进“厕所革命”,2018年至2020年完成公厕改造53座。环境卫生5项管理措施获得全国环卫协会奖项。
“十三五”期间,甘井子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制定并实施《甘井子区“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对水域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生态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城区生态品质稳步提升。
全面深化综合配套改革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成效
“十三五”期间,甘井子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社会体制、行政体制等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深化综合配套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取得较好成效。
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实施。探索建立多规融合机制,建立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有效落实“营改增”和减税降费政策,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程序。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专门办法进行片区综合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研究,启动产业引导基金研究,“金融超市”建立运营。加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全国100个县(市、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加快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淘汰落后产能基本完成。
社会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实施社会组织“三证合一”制度。连续加大财政对公共服务投放力度,诚信政府建设有新突破,全面实行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制度。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圆满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基本构建起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政府机构职能体系,统筹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转国有企业改革,全区事业单位由111个精简到10个。法治政府建设有序推进,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强化制度建设,严格区政府行政规范文件管理。“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法定办理时限平均压缩64%。推行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基本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全面实施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市场准入“32证合一”,降低行政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政企合作”推动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发放工作。积极探索市区跨部门跨层级联合行政执法检查,建立大连市首个行政执法掌上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