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乃林
连日来,在省博物馆举办的“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展厅,犹如一所大学校,文博志愿者悉心讲解,观众凝神聆听。其中,很多是青少年。
展教并重是“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策展的宗旨之一。策展方查阅了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唐宋八大家”经典篇章,如韩愈的《马说》《师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赤壁赋》、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曾巩的《墨池记》、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并联系这些篇章对文物展品进行选取,以篇章、展品、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生平故事和家国情怀,力求将博物馆变成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感知历史、增长见识、学习知识的大学校。
在一些人心中,博物馆曾经是个“高大上”的地方,让参观变成了一场“文化苦旅”。而今,这种状况已经有了根本改变。我省是文物资源大省之一,丰富的文物资源使我省的一些博物馆、纪念馆蜚声海内外,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我省文博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满足。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博物馆所担负的公共教育责任更加重大。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如何让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转化为人们感兴趣的知识、喜欢听的故事,让博物馆为人们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熏陶,特别是带动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当下需要人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在“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上,徜徉在“唐宋八大家”的世界里,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有沉淀的历史,而且还能在多个打卡地找到不同的快乐。在一处打卡地,大屏幕上是8位穿着唐宋服饰的卡通人物,每个卡通人物下方的电子屏可供观众写下观展感想。浏览时,看到很多感言发自童心,而最多的表达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他们在博物馆这所大学校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作为博物馆,结合自身资源开展社会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教育,已成为其特色和优势。让历史“活”起来,让深奥的科学“动”起来,如今,我省许多博物馆利用自身资源,组织开展各种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课外教育校本课程”,开展研学活动进校园,推出流动展览,将青少年“引进来”,送博物馆教育“走出去”,打破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藩篱,校外扩展博物馆教育精彩纷呈,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如“博物馆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努力建立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让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常态化。“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所收益,形成馆校合作教育项目、大型主题式教育项目、线上研学系列教育课程、乐学堂系列教育课程、场馆现场体验活动、流动文化进校园社区、特色讲解活动等七大主题、18项活动的系列社教方案。
青少年正处于文化素养、审美素养、科学素养的养成阶段,若将博物馆变成各级各类学校的“第二课堂”,寓教于文博,就很有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专家认为,一些国家会将孩子们带到乐器博物馆了解各种乐器的起源与演奏方法,再到美术博物馆去寻找名画中的乐器,给孩子以丰富的视觉、触觉、听觉感受,我们不妨借鉴类似的经验,让更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日前下发了在中小学教育中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的指导文件,毋庸讳言,博物馆要肩负起文化和教育的双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