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发展路径,减负先转观念——

让“全面+全力”促减负真正落地

辽宁日报 2020年12月04日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营口市实验中学的学生在进行课堂讨论。本版图片由所在学校提供

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的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

沈阳市和平区望湖路小学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篮球技巧。

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的学生在上数字美术课。

本报记者 王 坤 葛红霞

提要

为中小学生减负,是出给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一道必答题。

回答好这道题,各方都需要沉下心来思考教育的目标导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思考,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家长也要思考,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不断地帮助孩子们拥有良好的志趣,并让他们在生活本身、活动体验、实际行动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省教育厅印发《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以下简称“十要求”),推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引导社会各界从“唯分数论”的狭隘教育观念中走出来,坚决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促进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然而,落实好“五育”并举绝非一日之功,需要自上而下、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并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将怎么做?家长及社会将如何作为?本报记者深入调查。

引子

“你怎么就得了98分?昨天晚上,让你再写一遍生字,你写的时候想啥了?今天到家后,你把这个错字写100遍……”校门口外,一名刚接到孩子的小学生家长推搡孩子往家走时,嘴里一直不停地训斥孩子。

“你学习再这么不认真,指定不行了。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办?我得抓紧为你研究一个补课班……”

而另一名家长在听到女儿得了100分后,并没有表现出欣喜的样子,却在追问:“你同桌得了多少分?班级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得了100分?”

这是记者在沈阳市大东区某小学门口采访时的所见所闻。而在记者调查采访的几天里,虽然人物在变换,类似的场景却重复出现。

记者在这所学校门口又随机采访了一名“小胖墩”的家长。记者问她,“你的孩子平时锻炼吗?”这名家长直言不讳,“现在课业这么忙,学习成绩还没提上去呢,哪有时间锻炼!再重要的事儿都得给学习让路……”

一名看人用力眨眼睛的小学生走近记者时,记者问她的家长,是否打算带孩子去检查视力,家长回答,“孩子学业太忙,还没抽出空闲时间去检查。”

考分成了家长的“命根”,学业成了家长的“关注”。记者调查采访中,虽然受访家长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分数、学业都没有孩子身体健康重要,却情不自禁地因为分数、学业不断给孩子施压。

新闻链接

《深化新时代教育 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革重点任务包括: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该方案着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改革学生评价方面,要求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从“唯分数论”的观念中走出来

家长要进一步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辽宁省实验学校校长张丽文说,家长的“急”源于“比”,“唯分数论”观念的背后,是家长不能接受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孩子。

“孩子所处年级越高,来自外界的压力就越大。”张丽文说,不仅是家长急,教师也急,急于看到孩子考试分数的提升,因为分数是评价他们的一项重要指标。

“98分和100分,到底有多大差别?分数的意义何在?”张丽文回应说,放眼人生接受教育的全过程,中小学阶段的考试成绩远没有孩子的成长更重要。但各方缘何都看中分数,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没有真正形成有关。

“教育部早在2013年就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将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及学业负担状况五个方面20项指标作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指挥棒’很明确,各方在落实上存在差距 。”张丽文说。说到底,是观念没有与时代发展同步。

“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的制度要求屡屡受挫,源于学校及家庭彼此矛盾的培养目标指挥下的严重内耗。”辽宁教育学院兼职心理教研员、心理高级教师董巍说,虽然教育部门对学校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但社会和家长却习惯用学业成绩评价学校及教师的工作成效。学生夹在社会、家长和中高考学业竞赛的漩涡中,同样会不自觉地把可以量化排名的学业成绩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客观标准,而学校无形中也会加大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

董巍说,当前中小学生家长多数是80后、90后,是借助中高考改变命运的一代人,他们仍旧停留在自己小时候的教育理念中。在调查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很多家长拒绝鼓励孩子做出创新性的职业选择,希望孩子通过考高分,考上名牌大学。

单一狭隘的成才观、教育质量观,成为制约政策落实的桎梏。

就在省教育厅发布“十要求”,明确规定“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排名”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沈阳一所小学某班级微信群里,因为老师不公开考试成绩,家长自发接力在群里报成绩,一名家长主动整理出一份全班学生成绩单,并对考试分数进行了排名。这一举动让班主任十分无奈。

一段时间以来,学生成绩排名,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超过85%的家长“口头上”支持不排名,认为排名会挫伤孩子自尊心,人为将孩子等级化。但内心却对排名充满期待。而不足15%的家长强烈要求排名。这部分家长认为,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树立竞争意识,不排名无法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也不便于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从而督促孩子学习。

董巍说,把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落地,离不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家庭教育要全面配合,家长需要转变观念,认清传统单一的成才之路已被新型、多元的成才之路所取代。

“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方式、特点去学习,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建立自主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是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实现的目标。”张丽文说。

从狭隘的“唯分数论”的教育质量观中率先走出来的学校不在少数。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我省很多中小学校已创新方式方法,推进减负工作落实,从观念上开始转变。

有的学校班主任建立学生个人成长小档案,变横向比较为个人成长竖向分析,及时掌握孩子学习成长各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发现优点强化鼓励。有的学校班级列出类似高考的“一分一段”表,既满足了家长的要求,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在不公布成绩及其排名的情况下,也能方便及时掌握孩子学习情况。

重构教学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要坚持育人目标做好“五育”并举

一场依托于英语课文的舞台剧,在沈河区二经街第二小学五年三班的课堂上生动上演。学生们手持道具、角色扮演,把呆板的课本知识变成精彩剧情,虽然掌握的知识还不丰富、会说的单词还很有限,但他们大胆地张嘴说、全心投入的表演,不仅锻炼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还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将课本‘演’起来”已成为二经街第二小学日常教学中教师们习惯采用的教学方法。

这所学校还通过创新诗词大会、思维导图大赛、艺术节、始业课程展示等各种展示性评价平台,以表演促提升、以竞赛促学习等方式,帮学生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书本知识。

学校教导处负责人介绍说,学校建立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与潜能课程相融合的立体化课程结构,引导学生不只看重课业成绩,而是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早已被纳入教育体系。在实施推进中,必须以课程建设为主线,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升‘五育’并举品质内涵。”省人大代表、沈阳市教育研究院教育决策咨询研究部部长赵海千说,要以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追求,重构教学关系、促进教学相长,通过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等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切实落实课程的育人本位。通过积极发展素质教育,促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长于智、疏于德、少于体、弱于美、缺于劳的现状与问题。

“‘五育’并举是要求,更是追求。”营口市实验中学校长益东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容易停留在安排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的层面上,如何真正让“五育”并举有效发挥作用,时刻考验着学校的教育定力、教育智慧与教育能力。

在布置作业方面,营口市实验中学在减少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练习的基础上,加强对课业设计的研究,将劳动体验、运动健身、艺术习练、习惯养成等内容全部纳入多元作业体系。最近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布置劳动作业,让学生在劳动中树德、健体、增智、育美。学校还建立多维评价指标,让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有优异表现的学生获得荣誉、得到认同。评价指标也用来考核教师,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在培育学生全面发展上做出努力。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也发现,我省很多中小学校已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沈阳铁路第五小学坚持36年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这一做法曾让很多家长担忧学生“跟不上学习”。校长于莹介绍说,不留作业,决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努力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那么,解放出来的时间做什么?学校通过强化阅读、设立个性体验课程等方式,引领学生喜欢有字书、关注无字书,广泛看新闻、听广播、读报纸。学校还建立与学生学业发展相配套的激励和预警机制,关注学生成长过程,跟踪教学成果。

“我们有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有学业素质的评价和进步度的评价、努力程度的评价,有内部评价也有外部评价。”于莹说,不拘于课业的教学方式,也许不能立即转化为分数,但对舒展童心、塑造完整人格会产生积极效果。

教育主管部门出重拳

社会各界需助力

不久前,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公布了全国分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流行水平,包括我省在内的12个省份属高流行水平。

不只是“小胖墩”流行起来,“小眼镜”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我省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达到了56.1%。今年受疫情影响,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及上网时间延长,近视率更是居高不下。

“‘十要求’要求把校外体育活动纳入家庭作业任务,实则鼓励和倡导学生增加户外活动。”省教育厅表示,教育主管部门下决心为中小学生减负,坚持身心健康第一的理念,旨在推动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记者采访了解到,我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已纷纷出“重拳”,针对“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等热点难点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推进解决,其中,包括出台将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纳入课业内容的具体要求。

专家呼吁,在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力度推进减负时,社会各界需要为此助力。要以教学改革为重点,通过一系列创新机制,优化“五育”并举的教学生态。

前不久,外省一所学校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遭到家长投诉,同时引发网上热议。热议中,很多家长担心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不会抓学习,影响孩子升学率。

让体育老师边缘化的背后,说到底是对体育、音乐等课程的不重视。相关部门对此回应,“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不再是一个问题,希望它能够成为一种时髦。”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在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方针的指导下,在沈阳、鞍山、阜新、丹东等市,也有部分学校安排了体育老师当班主任。记者通过走访这些班级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家长们对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十分认可,原因是,班级里“小胖墩”“小眼镜”的比例明显下降。

“我们班是全校有名的‘体育班’,我当班主任3年来,督促学生们加强体育锻炼,学生们在我的带动下十分重视体育锻炼。他们身体好、精力足,这是有利于更好地投入学习的。”沈阳市朝鲜族第一中学老师全头峰对记者说,学校大胆启用体育老师当班主任,是理念的创新、机制的创新,家长、学生也会在创新实践中对教育改革增加认同,从而步调一致。

让人欣喜的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明确,中考将合理调整包括体育在内的各学科分值。省教育厅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已向音体美劳教师倾斜,并在全省中考改革中加大体育考试权重。

“将‘五育’并举纳入评价体系,要注意不能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惯性思维下,再次陷入学科竞赛的怪圈,要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董巍说。

孩子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省人大代表程利国建议,要全社会形成一盘棋,正确对待教育、正确对待升学,降低全社会的考试、升学焦虑,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让中小学生真正放松下来。他还建议,中小学早晨适当晚一点上学,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延长放学时间,下午增加体育课及音乐课等,让孩子在校园里有充足的体美劳等课程。

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有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发挥特长,人人不同,人人都好,这才是教育追求的目标,由此迎来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