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保护历史街区 是为城市留底蕴

辽宁日报 2020年12月04日

商  越

近日笔者走访辽阳几个历史文化街区,发现这里有千年前的辽代古塔,有伪满时期满铁附属地的日式军营,还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苏式建筑群,不同时代的城市建筑风貌并存,展现出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引发人们对如何活化保护这些历史遗产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庆化—东京陵历史文化街区里,有15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苏式历史建筑,布局规整,尤其特别的是,在三层小楼外墙主立面窗周围,设计有套线脚和山花装饰,造型精美,视觉效果突出。这些老建筑举架较高,增加了体量感,屋檐四周还装饰有欧式角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今这里是职工家属楼,众多老职工居住在这里,因此仍保留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片老建筑,是中国工业发展初期的活态历史见证。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既是人文底蕴,亦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这些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市肌体里,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散落于老巷子里的文物古迹、古旧街区中。这些可见可触的遗产实物,成为历史记忆的载体,令城市的文脉得到有效传承。因此留存至今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笔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但当代社会,城市更新进程日新月异,如何处理好新与旧、拆与留、改与建的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其实,历史建筑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并不是对立的,很多时候,那些日常生活工作场景,反而生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给历史文化街区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和生活记忆。就像我们行走在北京的胡同、重庆的磁器口、厦门的鼓浪屿、黄山脚下的屯溪老街,扑面而来的古旧韵味与现代时尚交织的气息,让人耳目一新、回望历史,关注当地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

当下,各地都在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辽阳,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正逐步完善提升,在保持原有街区风貌、使用功能不变的情况下,还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活化利用。如当地利用白塔历史文化街区老建筑,设置非遗文化展示基地,引进当地文化名人开设非遗文化名人工作室,向游人介绍传统文化技艺;在唐户屯历史文化街区,利用遗存日式建筑,建设展示馆,逐步将该街区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庆化—东京陵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质量较好,仍用于居民居住;台子沟历史文化街区内,俄式历史建筑群正在修缮中,为下一步活化利用做准备。

修旧如旧、原汁原味,是很多老街老巷特色建筑维修的宗旨,改造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将得以持续活化利用,其中萌发的创新探索,为城市更新打开了新的维度,让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崭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