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岩
那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马拉多纳年少成名,1982年,以当时创纪录的760万美元,从阿根廷的博卡青年队转会西甲豪门巴塞罗那队。离经叛道的血液那时候就在他的身体里肆意流淌,经过赛场受伤、球场斗殴等一系列不如意后,又以400万美元加盟意大利那不勒斯队。
1984年7月5日,在5万名球迷的欢呼声中,马拉多纳开始了他在那不勒斯队的7年生涯,由一名球星变成球王,最后再跌落凡间。这段时间,马拉多纳以最快的速度冲上职业生涯顶峰,带领原本处于意甲下游的那不勒斯队力压尤文图斯、AC米兰等豪门,赢得两个意甲冠军、一个欧联杯冠军。那不勒斯家家户户墙上都贴着马拉多纳的照片,奉若神明。
与此同时,由他领衔的阿根廷队拿到一个世界杯冠军,一个世界杯亚军。时至今日,当我们看到那些经典赛事回顾时,马拉多纳的每一次奔袭、传球、射门,仍然可以带动我们的情绪升至燃点。在那不勒斯的7年,或许是马拉多纳人生中最辉煌的7年,或许是最混乱的7年。
场上,他激情四射,技艺超群;场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世人对马拉多纳的褒贬,基本都围绕他的性格进行。有人喜欢马拉多纳的直率,有人讨厌他的不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有位戏剧家叫梅耶荷德,他对文学艺术的成功标准提出了一个看法。他认为,一个作品,如果所有人都说好,那么你是彻底地失败了;如果所有人都说不好,那么你当然也是失败的,不过这说明你总算还有某些特点;如果反响强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欢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那么,你就获得真正的成功了!后来有人夸张地将这一观点称为“梅耶荷德定律”。这个定律用在马拉多纳身上岂不是恰如其分?
马拉多纳身上似乎有两种人格,两种人格的和解只可能是在绿茵场上。说到能力,真的不是厚古薄今。回想他在足球舞台上的威风凛凛,集组织、调度、推进、突破、过人、传威胁球、进球于一身,看他踢球,会让人不禁发出“怎么还能这样”的感叹。所有的精彩,汇聚成1986年对阵英格兰队那场比赛中他的两个进球,一个用手,一个是长途奔袭连续过人,这两个球加起来,可能就是人们喜欢他的原因所在。
必须承认,无论马拉多纳的哭还是笑,他带给我们的,都是一个人最真切的感受。能让全世界那么多人为他的个人游戏而兴奋莫名,他的身上,凝聚了太多人的青春情感。说到底,他最让人羡慕的,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一辈子不长,酣畅淋漓,戛然而止。这,好像比垂垂老矣更适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