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网格化管理 开展校地合作 引导全民参与

叠加式管护体系让湿地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辽宁日报 2020年11月25日

本报讯 记者刘永安报道 眼下虽然已经入冬,但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能看见丹顶鹤、灰鹤等野生候鸟。近年来,在辽河口湿地越冬的候鸟数量逐年增加,这与盘锦市持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为湿地上栖息的候鸟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环境有极大关系。

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盘锦生态形象的一张名片。盘锦市把保护好湿地生态环境作为政治任务。2017年5月1日,盘锦市颁布实施了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盘锦市湿地保护条例》,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盘锦加强管护体系建设,初步形成网格化保护管理体系。以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盘锦辽河口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盘锦收回了由部门和企业管理的出入口管理权限,建立了进入保护区报备制度,实现了湿地重点区域封闭管理,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干扰。同时,设置了5个基层巡护管理站,配备了专业管护人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网格化保护体系。

盘锦市深入开展与中科院沈阳生态所、北京林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使科技支撑生态保护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先后合作开展了“盘锦红海滩翅碱蓬群落退化成因与恢复对策研究”“辽河口翅碱蓬湿地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河口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等课题30余项,全面掌握了辽河口湿地生物资源状况,为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重要物种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民参与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形成。盘锦已成立的鸟网、盘锦市湿地保护协会、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盘锦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十余个组织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组织学校、机关、企业、社区居民等志愿者4万余人,开展了“辽河口湿地保护”“辽河口净滩”“春秋候鸟安全迁徙”等一系列活动。

随着湿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保护了湿地生态安全。今年,盘锦市“退养还湿”面积4193公顷,加上2015年“退养还湿”的1533公顷,共5726公顷滨海湿地正在加快修复。多个生态项目的实施,对于保障湿地生态环境安全、保护珍稀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与长远意义。盘锦辽河口湿地黑嘴鸥繁殖种群由1992年的1200只增加到2019年的10275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