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展开展

文物与诗词结合展中华文化之美

辽宁日报 2020年11月25日

学生们参加“我是泥瓦匠”体验活动。

本报记者  杨  竞  文并摄

青铜礼器和兵器, 屋檐下的瓦当纹饰,古人的文房用具……这些平时只能在课本上用文字描绘的文物,现在实实在在地摆在学生们眼前——“文·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展”正在省博物馆举办。此展旨在使青少年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坚定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展”主题与以往不同,在展品的选择上不局限于某一年代、某一品类的文物,注重“展教合一”,将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成语与古代文物结合起来作为展览主线,描绘古代生活图景。展览以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主,选取鼎、罍、爵、戈、砖瓦、砚、洗、炉、灯等各类文物108件,包括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象牙器、丝织品等,结合诗文等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能够欣赏到文物之美、文学之美和文化之美。

据省博物馆公共服务部副主任张莹介绍,展览分为“庙堂知重器”和“檐下看寻常”两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五个紧扣单元主题的小单元,每个单元称为一课,用一句七言古诗来点出的主题文物,整个展览都是从文物与诗词、成语等之间的关联为切入点,通过文物介绍、文物与文字的联系及器物的功能、用途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等几个层面进行说明解读,描绘出古人的生活画卷,体现家国情怀。

记者在省博物馆采访时,北京师范大学沈阳附属学校的师生正在观展,他们是结合课本内容参观展览的。一名学生说:“通过参观展览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参加拓印、‘我是泥瓦匠’、生僻字读音大比拼等体验活动,丰富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省博物馆致力于打造馆校合作的优质平台,为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效果,结合“文·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展”策划了一系列馆校合作教育项目。比如,近日,省博物馆将《鼎鼎有名的炊具》教育课程带进沈阳市岐山一校乐真校区等。结合“文·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展”中展出的文物,了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造型、装饰艺术、铭文,理解青铜器在中国传统礼制中的地位与象征意义。在手工体验环节,利用手工材料包制作青铜器艺术作品,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同时,使青少年能更好地了解文物和历史,感触到青铜器当年的温度。

展览受到师生好评。他们认为展览的知识点多,趣味性强,将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以课本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人眼前一亮,且通俗易懂,内容还能与学校教科书串联起来,很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