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引入城市“放射状布局”理念

大连中山广场参照巴黎星形广场设计

辽宁日报 2020年11月25日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1945年,在原旧币上贴苏联印制的小方帖,俗称“加帖票”,成为法定货币。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核心提示


作为全省14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大连市的中山广场具有建筑、艺术、文化、历史等多重价值。这个始建于1899年的古老街区,由沙俄建筑师参照巴黎的城市建设理念设计,日本侵略者进一步修建。这里一共分布着15处文物建筑。这些建筑风格各异、各具特色,不仅见证了大连地区百余年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近代大连乃至东北的货币战争之猛烈。


沙俄建筑师设计出时髦的放射状广场



车辆,川流不息。

作为城市核心区域之一,已经百余岁的大连市中山广场至今仍然人群熙攘,车水马龙。

中山广场规划于1899年。这是一个并不太平的年份,在多份史料中,在这一年份发生的历史事件均有着翔实记载。

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终。但是,沙俄、德国和法国这三国不甘心日本独占辽东,最终“三国干涉还辽”,清政府在支付了3000万两白银后赎回了辽东半岛。然而,在日本退出不久,沙俄以保护中国为由,将军舰驶进旅顺和大连湾。1898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签下了《旅大租地条约》和《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将旅大变成了沙俄的“租借地”,自此,沙俄对旅大地区实行了7年的殖民统治。在这个历史背景下,1899年,沙俄建筑师开始编制大连的城区建设规划。

大连城市历史研究者、大连市规划展示中心副研究员杨玉璟介绍说,1899年,由高级建筑师斯科里莫夫斯基编制了“达里尼”,也就是现在的大连市区规划。在这个规划中,现在的中山广场、当时被称为“尼古拉广场”,是当时大连城市规划的中心点。

这份规划具有19世纪欧洲城市设计理念。按照规划,尼古拉广场被设计成全市最大的城市广场,且在广场周边安置了银行、剧院、法院、议会、邮局、电报局等重要的城市公共建筑。在这个规划里,中山广场被打造成了这座城市的公共中心。

1905年,日俄战争后,作为战胜国的日本接替沙俄占领了大连,将“达里尼”更名为“大连”,同时将“尼古拉广场”更名为“大广场”,并沿袭沙俄时期大连的城市规划方案。

在之后的20多年间,日本在大广场周边布置了代表日本政治势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机构,比如银行、民政署、警察署、电话局、宾馆等,大广场成为当时大连的政治经济中心。

1945年以后,中山广场周边建筑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形态。时至今日,中山广场区域仍是城市最繁华的中央商务区,也是大连城市发展的核心区。

如果说百余年的时光给予了中山广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那么,辐射状的布局则带给了中山广场空间上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

当年在对大连进行城市规划时,担任港口和城市建设规划的高级建筑师斯科里莫夫斯基采用了西方城市中较为流行的“环形+放射状”路网的设计手法。中山广场的城市形态则借鉴了巴黎星形广场的放射状布局方式——以中山广场为核心,向外辐射10条道路,这种布局,延续至今。

“这种巴洛克式城市空间格局是当时世界流行的规划体系在中国的规划范本,使大连城市风格体现出欧洲古典主义的特征。”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专项规划二所所长周瑾说。


大连大和旅馆和沈阳站 出自同一个设计师




在中山广场四周,围合着多座具有西洋古典主义、折中主义、哥特式、巴洛克式等风格的建筑。正因为艺术价值独特,所以很多大连人称中山广场是“没有围墙的建筑博物馆”。这其中,大和旅馆,也就是现在的大连宾馆,是较为引人注目的一座。

大和旅馆始建于1909年,耗时5年完工,距今已有百余年。大和旅馆是当时的连锁酒店,除了大连市内及旅顺口区外,大和旅馆在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地也有门店。

大连的大和旅馆属于巴洛克式建筑。在中心入口,有一个绿色的拱形雨棚,顺着雨棚拾级而上,就来到了旅馆正门。抬头仰望,整个旅馆正面庄重大气,外立面采用花岗岩铺装,窗棂细节之处充满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

杨玉璟介绍说,1906年,日本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在中国东北,“满铁”通过发展经济力量的方法,来达到增强军事实力的目的。大和旅馆正是“满铁”拓展和辅助业务之一。

大和旅馆的设计师是两个人,一位是太田毅,一位是吉田宗太郎。值得一提的是,前者太田毅,也是沈阳站火车站的设计师。不过太田毅35岁就去世了,大连的大和旅馆可以说是他的最后一个作品。

耗时5年建成的大和旅馆在当时被称作“满铁最辉煌的建筑”。百余年前,大和旅馆房间内的水管就能放出冷热水,一些房间自带卫生间。卫生间内,上水管使用的是紫铜材料,下水管道是铅管,浴缸是铸铁外面覆盖白色搪瓷漆的,坐便器具也是瓷白色的。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苏联占据了大连,这时的大和旅馆变身为苏军警备司令部,司令部撤出后,这里是全苏国际旅行社。1950年改为中国国际旅行社大连分社,1956年这里更名为大连宾馆,直至今日。

从建成至今的百余年间,从大和旅馆到大连宾馆,这里曾接待了百余位名人。196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毛岸青和邵华的婚礼就是在大连宾馆会客厅内举行的。



密布的银行 反映了当时货币战争激烈




在大连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内,一共分布着15处文物建筑,这其中,与银行有关的有5处,即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大连支店旧址、朝鲜银行大连支行旧址、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旧址、台湾银行旧址、大清银行大连支行旧址。

“近代东北地区货币制度之紊乱,冠于全国。”辽宁省钱币学会监事、沈阳金融博物馆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刘磊说,银行旧址在中山广场附近之密集,以及这些银行背后的历史变革,说明了近代大连地区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下,不同金融机构发行的货币彼此之间竞争十分激烈,这也通过“大连”这个点折射出当时东北地区货币制度之乱。

刘磊介绍说,在日本占据大连时期,虽然中山广场附近银行除了一望而知的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等日系金融机构之外,还有日本殖民机构开办的台湾银行、朝鲜银行大连支行等不同银行,但实际上,它们的背后都有日本帝国主义的身影,都是日本对华进行金融侵略的马前卒。

以台湾银行为例,台湾银行是1899年日本政府以100万元为额度,认购了台湾银行股份,同年6月正式成立“株式会社台湾银行”。直至日据时期结束之前,台湾银行一直扮演发行日本总督府通行货币“银圆”“金圆”的关键性角色。除了货币印制之外,台湾银行也担负扶植日本本土企业的任务。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旅大地区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当时,大连地区的百姓手中经常使用的货币有苏联红军票、伪满币、朝鲜银行券等。

刘磊介绍说,为了防止国民党统治区货币流入,经与苏军方面协商,中共领导的红色金融机构在大连地区进行了第一次货币改革,也就是在苏联红军票和伪满币的10元、100元纸币上,贴上由苏联印制的同面额的小方帖,俗称“加帖票”。目前,在沈阳金融博物馆内,还收藏着这样的“加帖票”。

1947年,中共领导下的大连红色政权在清理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等16家日伪银行基础上成立了大连银行,后更名为关东银行,直属中国共产党关东公署领导,位置就在原朝鲜银行大连支行旧址。

关东银行成立后,1948年,大连地区再次实行货币改革,苏联红军票和伪满币限期停用,旧币由关东银行全部收回,并发行关东地方性货币,票额分为一百元、五十元、十元、五元、一元五种,宣布了关东银行券的正式诞生。

“相比较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近代大连地区的货币战争同样激烈,中山广场的这些银行旧址建筑恰恰见证了这些。”刘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