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环境邀“营商” 返乡兴业正当时

——聚焦“辽洽会营口行”暨营口市第二届“营商”大会
辽宁日报 2020年11月19日

本报记者 佟利德

在11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辽洽会营口行”暨营口市第二届“营商”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包括110位域外“营商”在内的130位嘉宾汇聚一堂,共商营口振兴发展大计。

山海关不住,“营商”回热土。他们中有的已经回乡投资,有的即将踏上回归之路,有的则要通过第二次举办的“营商”大会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新时代的营口。

短短两天半时间里,营口市搭建聚合“营商”资源、弘扬“营商”文化、凝聚“营商”精神的平台,通过召开座谈会、商贸洽谈会等形式,向在外创业发展的“营商”发出邀约。返乡的营口人谈成长,谈创业,谈情怀,更在这个难得的开放平台上展示、学习、提升,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航道。

地理上的异乡,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鸿沟;“营商”大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衣锦还乡,而是用“人”“乡情”“感恩”为核心的文化认同促进人心回归,进而牵动资本、项目、人才回流。

在“乡情·乡音·乡味”品牌特色展区,记者看到,家乡的水果、水稻、水产是“营商”们最骄傲的故乡情结;“三水之乡”的独到风韵,以20多个知名企业的名优品牌形式呈现给观众。在工业制造及科技创新展区,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铝镁及钢铁深加工等领域的15家企业带来营口的“新特产”,更是营口丰厚扎实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展现。沉浸式艺术展区则用书画和非遗作品尽展营口醇厚的人文,钢琴、提琴、古筝奏出悠扬的乐音,来自“四大乐器生产基地之一”的琴声,激起“营商”们心中暗涌的乡愁。

据了解,吸引“营商”返乡投资兴业,是营口谋求振兴发展的重要突破点。而回乡之路是否通畅,除了受区位、资源、要素、成本等综合条件的影响,也对政策优厚、诚信公正、监管得当、服务高效的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营口秉承面向全球的开放格局,用对标国际、比肩国内一流的态度和定位,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打造开放型经济的“软件优势”和“永续磁力”。

从完善专门机构、出台系列文件推进营商环境制度网络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织密扎紧,到连续3年聘请国际化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全市营商环境进行把脉体检,再到2000多支帮扶团队走出办公楼,给1853个项目和企业当“管家”。一道道服务的“加法”,切实为企业纾困赋能。

从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到一般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80个工作日,再到“3天给水”“4小时燃气开栓”等承诺落实。由“证”及“政”细细做“减法”,使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从“以制度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到获得《环球时报》2019年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称号,营口利于市场主体茁壮成长的“墒情”越来越好,创业创新的“高地”加快形成。

“‘营商’是个大的概念,无论是否生在营口,只要选择这片土地干事创业,就是营口人,我们必将鼎力支持。”营口市领导表示,“营商环境”更是大的概念,营口聚焦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营商环境建设必将持续努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