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4岁的孙艺涵在给太姥爷朗诵。
90岁的韩维玉与女儿韩丽(左一)、外孙女丁哲(左二)、外孙女婿孙承靓、曾外孙女孙艺涵在家中合影。
本报记者 关艳玲 文并摄
核心提示
鞍山市立山区深沟寺街道静海社区居民韩丽多年来悉心照料父亲,周到细心。而实际上,韩丽是抱养来的。在韩丽的影响下,女儿、女婿、外孙女也都把孝作为家庭幸福的秘诀。韩丽曾荣获“鞍山好人·身边好人”“鞍山市十大孝亲敬老楷模”等荣誉,不久前,被提名为第七届鞍山市道德模范候选人。
11月8日一早,记者如约到达鞍山市立山区深沟寺街道静海社区,电话沟通后大约5分钟,就见到身上扎着围裙、手还湿漉漉的韩丽。她解释说,她父亲一早便溺,不小心弄脏了床单、裤子和马桶垫,“刚洗干净老爸的裤子和床单,你就到了。”这就是韩丽一天生活的开始:围着父亲转。
上楼前,韩丽特意细心地提醒记者:“你和我爸聊天,可以问他你女儿照顾得好不好、周不周到,但别提早上这件事儿。”在韩丽心中,父亲永远是一个要强的人,是山一般的存在,他曾经是女儿的依靠,而如今,女儿成了父亲的依靠。
从记忆中的父亲谈起
走到韩丽家门口,门上“光荣之家”和“鞍山市五好文明家庭”的牌匾赫然在目,“光荣之家”源于父亲韩维玉曾经在部队服役并参加过解放战争,而“鞍山市五好文明家庭”的荣誉则与韩丽对父亲的悉心照料密不可分。
韩丽说,她父亲今年90岁,有的老人愿意和晚辈讲述过去的故事,而父亲却不一样,他很少提及过往,几乎不提参加战争的经历,也不讲他当年在鞍钢工作时的故事。韩丽只是经常看到,父亲对着墙上的照片感叹:当年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一个个都离世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尽管父亲不讲过去,但他却用一言一行默默地影响着韩丽。
走进韩维玉老人的房间,从墙上的照片和墙角架子上的证书可以对老人的过往窥见一斑:1960年获得“青年先锋炉标兵”称号,1982年学首钢落实包保计划作出突出贡献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88年获得省总工会评选的“辽宁省职工生活互助互济带头人”称号。老人离休之后,还获得了模范离退休职工、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证书。
韩丽记得,父亲当年有一个绰号:韩傻子。这个绰号既反映了父亲在工作中踏实肯干的一贯状态,又反映了父亲在生活中为人处世之道。父亲总是为别人着想,还总说“吃亏是福”,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其中几件事韩丽尤为难忘。
“小时候有一天,我们一家人吃完饭,父亲笑呵呵地对我说,吃完了帮你妈打包,我们明天搬家。”韩丽说,第二天,她家就从楼房搬到了离市区较远的红砖平房。
最初,家里人以为韩维玉犯了什么错误,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分到平房的一位大学生不会生炉子,所以韩维玉主动提出和这位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换房子。“因为父亲文化水平不高,他的知识都来源于自学,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也更珍惜人才。在他看来,能为鞍钢发展留下人才,自己这么做就是值得的。”如今的韩丽,也理解了当年父亲的选择。
韩丽还记得小时候,她父亲总拿自家粮票帮助别人。“我们家人口也不少,粮票也很紧张。”韩丽说,多年以后,她在整理母亲遗物的时候,发现了多张被精心收藏的粮票——那是母亲饿怕了,担心粮食不够吃藏起来的,母亲知道自己拦不住热心的父亲。
还有一次休息日,父亲忙着盘炕,母亲问:“为什么盘炕?全家住在一铺炕上不是挺好吗?还能少烧煤。”父亲这时才告诉母亲,说家里要增加新成员了。原来,韩维玉小时候,他姨父曾经收留照顾过他,如今姨父老了,不能干活了,韩维玉决定照料姨夫,为他养老送终。
“您姨父在您家生活了多少年?”记者问韩维玉。老人想了一会儿说:“记不清了。”韩丽在一边回答:“大约有五六年吧,我姨爷活到93岁。”
在韩丽看来,她家没有什么特殊的故事,如果说自己因为照顾父亲而获得了人们的赞誉,那也和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有关。
每天悉心照顾父亲从无怨言
韩丽说,她很早就怀疑过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理由有很多:小时候母亲和姥姥的对话,自己有着全家人中最矮的身高,长大后上过一段护士进修班后对血型的了解……直到有一天,父亲脱口而出地感慨:抱养的孩子也很孝顺……这让韩丽最终确认了自己不是父母亲生女儿这一事实。
回忆这些情节,韩丽一次次忍不住落泪。
今年58岁的韩丽说,2007年她的大哥猝死,2009年自己的丈夫因病去世,伤心之余,她离开鞍山去北京找了一份家政工作。由于会一些医学知识,对美食也有研究,韩丽的工资挺高,忙碌的日子也让她暂时忘记了难过。
2009年年底,在母亲的要求下,韩丽放弃在北京的工作回到鞍山,然而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母亲就去世了,这让韩丽伤心万分:“我妈连个报恩的机会都没给我……”
母亲离世后,父亲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体检查出来小脑萎缩、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多种疾病。一开始,韩丽住在附近自家的房子里,每天到父亲家照顾父亲。后来,随着父亲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韩丽搬到了父亲家,以便随时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
“我爸多年前做过脾摘除手术,消化功能受到影响,所以我得保证他每天定时吃饭,早7点,中午12点,晚上5点,每天鱼、肉、蛋、水果、坚果都要有,还要用大枣和枸杞泡水给他喝,另外每天都要给他泡脚。如果他弄脏了衣服,就什么也别说,悄悄洗干净,再准备好一套干净的放在他身边……”对照顾父亲,韩丽细心周到,没有一句抱怨。
韩丽的女儿丁哲看到母亲这么辛苦,也经常来帮忙照顾姥爷,抢着给姥爷洗衣服。韩丽的女婿孙承靓也承担起经常带姥爷到浴池洗澡的任务。
两个月前,韩丽决定把家里进行重新装修改造,安装了一个实木浴桶,并把墙上都贴上柔软的泡沫墙贴,防止老人半夜自己去厕所时撞到墙上受伤。
韩丽说,如今,让父亲过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是全家人的最大心愿。
“孝”跨越血缘在全家人心里扎根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要论孝顺,我姑娘、儿子做得更好。”韩丽口中的儿子,就是女婿孙承靓,从两家结亲开始,韩丽就多了一个儿子,孙承靓的母亲也称呼儿媳丁哲为女儿。孝,跨越了血缘,在全家人心里扎根。
孙承靓的父亲多年前因为工伤只能卧床,而母亲由于糖尿病足导致不能行走。多年来,作为家中独子的孙承靓照顾着父母。“尽管他父亲病了这么多年,但老人的衣服和垫子,就算是洗得有些飞边儿了,也是干干净净的。”韩丽骄傲地说,女婿孙承靓也是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
当年,孙承靓和丁哲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有人曾劝丁哲考虑一下,但丁哲坚定地说:“我看中的就是大靓这个人,他对父母那么孝顺,也一定会是个顾家的好丈夫。”就这样,丁哲选择了和孙承靓一起照顾双方亲人。
“最难的时候,我背着1岁多的孩子,推着婆婆在医院里做各种检查,但那时候我都没哭。有一次,光顾着看婆婆,孩子从床上翻身掉到了地上,给我吓哭了。”丁哲说,回忆起那个场景,至今心有余悸。
而孙承靓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丁哲当初选择的正确性。
为了省些工钱,在不久前韩维玉家的装修过程中,好多活儿都是孙承靓自己动手干的。换卫生间门时,他提出“这扇门一定要比正常的门做得大些”,为什么?面对大家的疑惑,孙承靓憨厚地说:“万一将来姥爷不能动了,要上厕所或洗澡,得我来抱呀,所以这个门一定要大到能通过我们俩。”
如今,丁哲和孙承靓开了个餐饮店,为了能时常帮韩丽分担一些负担,两人将餐饮店开在了韩维玉家附近。一早忙完,孙承靓会赶紧回家照顾父亲,忙完父亲,再回到店里,和丁哲一起准备午餐,而丁哲也在忙碌之余,总去帮帮母亲。
韩丽4岁的外孙女孙艺涵更是韩维玉的开心果,每次来看望,见面就拉着太姥爷的手不放。“太姥爷最喜欢我背《沁园春·雪》。”小女孩说着,就大声地背起来,保证太姥爷能听到,而太姥爷全程笑容满面,竖起大拇指点赞。
女儿、女婿、外孙女的贴心让韩丽更觉得欣慰,在她看来,全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
补记
心有阳光
一路芬芳
“人这一辈子,有些事没法选择,比如说,你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家庭,但是却能选择这一辈子是开心地过,还是愁眉苦脸地过。”韩丽是一个非常乐观向上的人,虽然身世坎坷,却从不抱怨,而是更加努力地生活,心有阳光,也努力带给别人阳光。
韩丽坚信,做好人才能做好生意。女儿、女婿经营的小餐馆临近两所学校,店里的饭菜干净卫生又经济实惠,吸引了不少回头客。因为有时也去店里帮忙,韩丽经常能看到环卫工人早起忙碌的身影,于是,她嘱咐女儿每天在店里准备好饮用水给需要的环卫工人,夏天准备好凉凉的绿豆汤, 小店也为环卫工人提供休息场所,让他们在严冬酷暑中感受到一份关爱。
赚钱不容易,手巧的韩丽还曾经在忙碌之余织毛衣赚钱补贴家用。但今年3月初,韩丽主动向社区捐款1000元支持疫情防控。“作为党员,有需要,我得走在前头。”韩丽说。
韩丽还加入了立山区巾帼学雷锋爱心联队,到敬老院参加公益活动、参加环保活动、宣讲安全知识、做交通义务宣导员等,有时她也会带着外孙女一起参加,让志愿精神在孩子小小的心灵里扎根。就在记者采访当天,韩丽为父亲准备好午饭后,急匆匆地前往南沙河畔,和志愿者们一起捡拾白色垃圾。
韩丽说,她没有追问父母当初把襁褓中的自己抱养回来的细节,因为追问也没有实际意义,也不能改变什么。而如今,父亲对过去的事情很多已记不清,就更没有追问的必要了。“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呢?小时候,无论家里条件有多不好,父母从来没缺过我什么,他养我小,我敬他老,这都是应该做的。”在韩丽看来,自己只要记得父母的养育恩情,用实际行动照顾好父亲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