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劝澳方勿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辽宁日报 2020年11月17日

新华社记者

当下,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正在毒化中澳关系。澳大利亚一些反华政客和媒体为一己私利,极力炮制抹黑中国的谎言,煽动恐华仇华情绪,对双边关系造成严重干扰。近来,他们又将中方依法依规对外国输华产品采取的相关措施歪曲为“经济胁迫”或“贸易武器化”,并以“受害者”自居,这完全是在混淆视听,颠倒黑白。

当前,全球多地新冠疫情呈现反弹态势,中方依法依规对海外产品采取谨慎的管控措施,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符合中澳自贸协定有关规定,也是对中国国内产业和消费者负责任的行为,完全合理、合法,无可指摘,并不意味着中国背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不是某些澳反华政客口中的所谓“歧视性经贸举措”乃至“恶意报复”。反倒是近年澳当局将贸易、投资问题政治化,屡屡违背市场经济原则歧视中国企业,不断为中澳经贸往来制造麻烦。

2018年以来,十多个中方赴澳投资项目被澳方以莫须有的所谓“国家安全”理由拒绝,给中方企业造成巨额损失。澳方同样以所谓危害“国家安全”为由挑头禁止中企参与5G网络建设,却无任何真凭实据。今年3月、6月,澳连续修改外商投资法,大幅加强对外资所谓“国家安全审查”,完全背离《中澳自贸协定》中有关双方应为对方投资提供便利、不断降低投资审查门槛的承诺。截至目前,澳针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多达106起,而中国对澳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只有4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方积极履行《中澳自贸协定》义务,于2015年至2020年连续6年调低自澳进口关税,目前约95%自澳进口商品享受零关税待遇。中国扩大对外开放,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为包括澳在内的全球企业创造巨大商机。近期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150多家澳企业踊跃参展,在参展国家中位列前茅。另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双十一”当天,8亿中国消费者购买了10亿美元的澳商品,澳商品在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外国商品中排名第四。澳商人纷纷表示,他们非常珍视与中国的长期贸易关系,对中国的优惠政策及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究竟是谁在添砖,谁在拆台,事实很清楚。所谓“经济胁迫”“贸易武器化”等帽子扣不到中方头上,反倒是澳方一系列违背市场原则和中澳自贸协定精神的举措,干扰了中澳务实合作的良好发展势头,侵害了两国人民切身利益,也对澳自身形象和信誉造成了损害。更有甚者,澳反华政客不但不反躬自省,反将中澳关系恶化的责任推给中国,称当前中澳关系困难“责任不在澳方”,实在是罔顾事实。

一段时间以来,澳方公然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屡屡在涉港、涉疆、涉台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采取错误言行,多次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场合就涉疆问题挑头或参与针对中国的共同行动,高调干涉香港国家安全立法问题,为台湾企图挤入世界卫生大会站台说项等。这些做法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澳方一些人诬蔑指责中国对澳搞所谓“干预、渗透”,对两国正常交往与合作政治化、污名化并无端设限,包括对中国驻澳媒体记者进行任意搜查。澳还就疫情问题大搞政治操弄,推动所谓“独立国际审议”,严重干扰国际疫情防控合作。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两国互信,毒化了双边关系氛围,也制约了中澳务实合作原有的良好势头。

过去20年里,中澳双边贸易额从不到100亿澳元增长到去年的2350亿澳元,超过1.2万家澳大利亚企业在华设立了分支机构。中国赴澳留学生去年达到近23万人,每年赴澳大利亚旅游的中国游客达140多万,中国连续11年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还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科学研究合作伙伴……事实证明,中澳是天然合作伙伴,互利合作为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健康、稳定的中澳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如此,中澳关系亮红灯的关头,澳国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出客观、理性声音。澳大利亚前总理保罗·基廷、前外长鲍勃·卡尔、前驻华大使芮捷锐等多名有丰富对华外交经验的人士,都曾提醒澳政府应当调整自己的对华策略,不要被意识形态偏见所绑架。

澳反华势力一面希望搭乘中国快车,从经济上取利于中国,另一方面却固守冷战思维,极力妖魔化中国,并不惜为此绑架国民利益,天下没有这等好事。中国愿同澳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但相互尊重是开展务实合作的基础和保障。中澳存在矛盾分歧应理性看待,关键是以建设性方式妥善管控。当务之急,澳方应正视两国关系受挫的症结,切实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处理两国关系,多做有利于增进两国互信、促进务实合作的事,推动中澳关系早日重回正轨,而不是执意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