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进出出中 不都是各自悲喜着?

辽宁日报 2020年11月16日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伦敦人》

《时间里的中国人》

丁春凌

读再多的书,也无法摆脱生活中的烦恼。

说得对。只不过,读书那一小会儿,等于你给自己和困扰树起了一道屏障,暂时隔开芜杂。这样,难熬的日子就过去了个把钟头。

时间虽说不是药,但是,药全在时间里。

《时间里的中国人》

因为书名,找了这本关于时间的书来看。

书的作者佳玥(Christine Cayol)是个法国人,从2003年起一直待在北京。但是,这本书是用法文写的,没用中文写,我想她应该是用法文写起来更顺畅,尽管她已经在中国住了17年。中文,毕竟太难了。

更困难的是,在佳玥眼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他们法国人,太不一样了。偏爱高铁模式的中国人说:慢用、慢走、慢点开;在北京,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却总能挤出时间和你聚餐,哪怕你最后一分钟才约他。法国人的口头禅就是时间不够,时间是他们的枷锁……

对待时间的这种差异,佳玥最开始感到陌生、抗拒,住久了,她反倒慢慢琢磨出了中国人和时间交朋友的智慧。为什么中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呢?时间是什么呢?到底该怎么对待时间呢?

找不到答案。

佳玥写了两本书——《为什么中国人有时间》《十句中国格言的智慧》,用法文介绍中国人的生活与智慧,引起了不少好奇,其中,《为什么中国人有时间》还被翻译成西班牙文、荷兰文。

看看吧,一个闯入者的视角,写咱们的。

《伦敦人》

去年10月份买的这本书,一直没读完。放到枕边,每天翻上十几页,总算是看完了。

克莱格·泰勒是个有意思的作家。他在加拿大西部海边的一个小村子里长大,童年的多数夏天,他都要穿过整个加拿大,到安大略省南部的锡姆科湖畔,和奶奶度夏。他奶奶家的厨房里,有一张伦敦的俯视图。估计是湖边玩腻歪了,泰勒花了不少时间盯着那张图。

2000年的秋天,泰勒从多伦多搬到了伦敦。书里没交代他为啥去伦敦,从序言里,我感觉泰勒是因为那张俯视图。你看看,童年记忆对人影响深远吧。

在伦敦南部的布里克斯顿租好房子后,泰勒开始背着帆布包,拿着一本发黄的《伦敦大全》,四处走动。晃晃荡荡观察每天见过的伦敦人时,泰勒一不留神就盯得有点儿久。5年里,他在伦敦街头采访了大约200个人,对有些采访,泰勒会花上几个月安排会面,可是,访谈全程不过10分钟。有的采访却能一遍遍地回访。

最后,泰勒从200个人里选出了85个普通人,将他们的口述集结成了这本浮世绘——《伦敦人》。

对了,伦敦人的职业——悲伤辅导师、家庭安全专家、专业施虐者……真多啊,没听过吧?

看着这些充满街角气息的讲述,你会发现,整个世界大同小异。进进出出的人,哪一个不是有着各自的悲喜呢?

问题是泰勒采访这200个人时,都是咋搭讪成功的呢?书里没说。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托尔斯泰写日记的时间起点没查明白,我看到最早的是他19岁写的,而且他几乎一生都在写日记。

这本日记写于1910年,是托尔斯泰在世的最后一年写下的。从1910年新年第二天写起,到11月3日结束,304天共记了266篇,只有38天没记。要知道,那一年,托尔斯泰已经82岁了。

咱们看看他都记了些啥。1月2日:在好天气里散步;1月6日:什么也没有写。夜里,看无聊的电影、玩牌;3月10日:照例很早起床,吃饭、象棋、闲话、纸牌、留声机。我觉得非常可耻,而且讨厌……

真的是很普通的日记。每天起床后,接待来串门的,看信、回信,骑马、散步,修改稿子。更多的日子,托尔斯泰都是,啥也没干。

就是这么回事,你的痛苦、无奈、孤独,全有回响,没啥特殊——哪怕是说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托尔斯泰。

如果还是觉得你的悲伤独一无二,也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