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重组 校企联手为产业“定制”人才

辽宁日报 2020年11月14日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技工院校学生在大连机床集团职业培训中心学习实际操作。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给辽阳技师学院焊接系学生上实训课。

本报记者 徐铁英 文并摄

提要

随着毕业班课程全面展开,辽阳技师学院焊接系主任王秀凤忙着和教师们研究预留多少课时,给来校进行岗前培训的企业技术人员。

“我们开展校企合作好多年了,每年在学校开设订单班或冠名班的企业都会派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将企业的岗前培训前置到学校课堂上,我们会根据企业培训内容,预留出3至4周100多个课时给企业派出的老师授课。”王秀凤说。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我省技工院校和企业之间,正在探索并建立技工院校教师和企业培训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辽阳技师学院更深入了一步,直接将有招工意向的企业请进校园,将企业岗前培训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出校门就能进厂门,实现从课桌到岗位的无缝衔接。

将学校培养通道和企业用人通道打通,甚至通过课程重组,构建成一条通道,我省一些院校和企业正在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

双门互通 学生出校门就能进厂门

在辽阳技师学院焊接系焊接专业学习了3年的李振宇,在毕业前的实训课上,见到了一位新老师——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派来的技术人员。

“新老师讲的内容就是不一样,我们平时在校进行实操训练,做的大多是普通碳钢件,从企业来的老师,讲的是船用钢材的焊接活儿怎么干,老师传授的实用技术,让我对到他们企业就业挺期待,也很有信心。”李振宇说。

焊接专业是辽阳技师学院的“拳头”专业,虽然每年到学校招聘的企业不少,但随着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即便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企业后,也要在企业接受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

根据企业生产技术复杂程度不同,岗前培训一般需要1至3个月左右时间,企业耗时、耗人、耗力,培训期间员工也没有什么收入,有时培训完的成手又直接跳槽了,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如何把这段时间缩短?焊接系与企业商议深度合作。双方一拍即合,研究在焊接专业的毕业生班开设岗前培训课程,请有招工意愿的企业派出技术骨干到学校上课,按岗位的技术要求和生产规范对学生进行培训,既提升了焊接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水平,又缩短了学生入职后的岗前培训时间,为企业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岗前培训前置,让辽阳技师学院焊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受青睐。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龙工集团、华腾大搪(辽宁)设备股份公司、沈阳中航机电三洋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今年都向学校抛出了“绣球”。王秀凤介绍:“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焊接专业的35名毕业生,除11人考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外,其余24人都有了就业去向。”

在辽阳技师学院,合作企业将岗前培训前置到学校,而通用技术集团大连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却吸引来技工院校师生到企业的职业培训中心再学习。

每年寒暑假,都是大连机床集团职业培训中心最繁忙的时候,一些技工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会“组团”到这里参加实训,在企业生产工位上熟悉数控机床的各项操作。

如今,已经在上海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岗位独当一面的田歌,大三暑假期间,就参加了大连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组织的入企培训。

“3周的时间都在大连机床集团职业培训中心上课,上午理论,下午实操,主要培训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流程、加工中心系统控制等内容,上课的老师就是大连机床的技术能手。”

通过入企培训,田歌能够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这也成为他求职的加分项。“可能是我在简历中提及了在大连机床进行实训的经历,比其他求职者多了一分优势。”2018年毕业后,田歌在上海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机械设计岗位求职成功。

校企合作 按岗位需求“定制”课程

田歌在大连机床参加实训时发现,培训教材既没有采用学校的实训教材,又不是他想象的那种老师傅口传身教,而是大连机床根据多年生产经验和目前产业发展情况,专门编写的教材,成体系,也实用。

打开《刀具基础知识培训》课件,不仅详细介绍了刀具的几何参数、切削角度、切削用度等相关指标,而且对实际操作中切削引起的麻烦也进行了说明,并配有现场照片。有图有真相,这些只有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才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根据多年经验提炼出的解决方案,让捧着书本学习的在校生,对机床操作有了“立体”认知和“动态”感受。

这些年,通用技术集团大连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赵宏安一直兼任职业培训中心的总顾问:“职业培训中心不仅承担着自己员工的培训任务,还负责培训技工院校前来学习的师生。为了给职业培训中心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持,技术中心组织技术骨干一直负责培训教材的编撰和修订,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也兼任职业培训中心的教师。”

习惯了精益求精的企业技术人员,对课程设计也一点儿不马虎。

学校的教材相对滞后于产业发展和设备替代速度,实际应用性不强;企业工人由于具备多年的生产经验,培训着重于技术提升,难度也适合在校学生。编撰的教材既要熟悉易懂,又要融入最新的技术体系,必须进行课程重组,定向编写。

赵宏安告诉记者,“技术中心一面研究学校的教材和课程,一面收集、整理、提炼生产技术规范和‘疑难杂症’,编写的教材相当于一本实操手册。”

而在辽阳技师学院焊接专业的实训课上,更凸显了企业特色,颇有“定制”感。

“船用9镍钢是-165℃液化气储罐用钢,对焊接的要求极其严格,焊接电流比普通碳钢要小10%……”辽阳技师学院焊接系2020届毕业生的实训课上,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派来的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授课。

王秀凤也在认真旁听:“学校的焊接实训教学通常是教授基本操作技术,不加工产品,使用材料一般是碳钢,常规训练很少涉及与企业一致的特殊材料。学生到企业实习时,对图纸中出现的特殊材料不知道如何具体焊接。”

开展校企合作,最终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为产业“定制”技能人才,因此,也必须根据产业的岗位需求和技术要求“定制”课程。

每年,焊接系都会组织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设计课程内容:“每年来招工的企业不同,企业的岗位技术要求和规范也不一样,所以,实训课都是结合学校所学和企业要求,单独设计、专项培训。”

“定制”不仅提高了学生与岗位的匹配度,而且增强了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的积极性。辽阳技师学院副院长李业松近些年没少与企业打交道:“将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要点、安全规范甚至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对企业、对岗位有了认可。”

厂校合一 校企协同为产业育人

无论是把岗前培训前置到学校里,还是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培训,都是为了拉近学校培养和企业应用之间的距离,实现从技校学生向技术工人的顺利转换,为产业发展不间断地提供技术人才。

为了让距离更近、转换更快,一些“校中厂”“厂中校”正悄然发展,厂校合一,共同育人。

走进辽宁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加工实训基地,犹如进入一个企业加工车间,10米多高的举架,上有天车,下配机床,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线。

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对这个综合实训基地特别自豪:“这里是完全按照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建设的实训基地,相当于一个小型加工企业,在这里上完实训课,学生入职后对生产岗位一点儿也不陌生。”为了提高学生的生产能力,学校有时也会从企业揽一些加工零部件的活儿,给学生练手。

去年底,辽阳技师学院也拿出专项资金,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改造,融入生产要素,将企业的简单产品作为学生的实习课题,既实现了企业实景训练,又节约了实习成本。王秀凤拿出一个教学产品给记者看,“这是我们帮企业加工的小件,别看模块小,但有5道焊缝,包括平、横、角等多种位置和形式,学生做这个特别练手。”

如今,焊接专业的实训基地俨然成了辽阳技师学院的生产车间,学校的桌椅、围栏、床具等都是焊接专业学生自己加工完成的。下一步,学校计划引进焊接机器人,以适应现代焊接企业对焊接人才的需求。

专业院校建设、引进“校中厂”的力度在加强,大连机床提升“厂中校”的脚步也在加快。

作为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基地,国家、省部、市级技能大赛承办单位,大连机床集团职业培训中心已经先后承接了全国各地500多家院校的实训教学,系统开展了数控车床加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电气控制和工业机器人的操作编程应用5门培训课程,成为行业里规模较大的“厂中校”。

今年,通用技术大连机床又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依托企业的先进装备和技术力量,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赵宏安介绍:“企业有5条智能加工生产线可以承担培训任务,让前来培训的技能人才熟悉掌握企业一流设备和技术规范。”

打造“厂中校”的同时,企业又按产品销售区域,将企业的售后服务设在全国13所职业技能院校的实习工厂,由企业编写教程、提供教师,到院校进行培训,在学生中培养出一个售后服务技术团队,承担周边区域的售后服务任务,在提高企业售后服务效率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融入产业,为产业建设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