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德一村农机合作社帮村民秋收。
本报讯 记者侯悦林报道 种地有农机合作社“包种包收”,打工在村办企业,家家户户是水冲厕所,就连文化广场的凉亭都铺着光伏发电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建设镇德一村在“集团帮村”鼎力相助下,村容村貌越来越秀美,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甜美。
阜新市不断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全省创造性地开展“集团帮村”工程,由相关单位牵头组建10个帮扶集团,每个帮扶集团安排2至3家市直包乡带村扶贫单位,2至3家重点龙头企业,市直相关涉农部门作为帮扶集团的辅助单位。每个帮扶集团对口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由1名市级领导亲自挂帅。截至目前,先后开展4轮“集团帮村”,帮扶深度贫困村56个,实施帮扶项目789个,使1.5万户4.6万人直接受益,年人均增收1850元,多数村成为整村脱贫示范村。今年,为了巩固提升成果,阜新市安排28名副市级以上领导,每人包保2个村,对56个项目村脱贫质量开展“回头看”,查短板、补漏洞、强弱项,确保项目村实现高质量脱贫。
“集团帮村”让社会力量由“单打独斗”变成“集团作战”。德一村被确定为对口帮扶村后,“集团帮村”各单位实施扶贫致富项目10个,村庄面貌发生喜人变化。德一村先后创办农机、谷物种植、果树种植合作社,建成秸秆饲料加工厂、羊毛毡厂、水泥制品厂等村办企业,村集体累计增收50余万元,贫困户通过入股、打工等形式参与生产经营,实现抱团发展,人均年增收2300多元。村里通过农机合作社为不稳定脱贫户“包种包收”,深松、旋耕、播种和秋收费用全免,确保他们的承包地有人种,有稳定收入。
如今的德一村,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和水冲厕所,道路两侧立起150多盏太阳能路灯,休闲广场不定期举办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各色鲜花和金钱榆把村庄装扮得十分亮丽。村民李学说:“晚上路不黑了,拧开水龙头有水了,腰包里有钱了,这日子真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