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辽宁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辽宁日报 2020年11月12日

孙新波 张明超 高国平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在工业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一个拥有广维交互、边缘关联以及和谐互生属性的数字世界正在加速构建,人类社会面临着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过渡的战略变革。数字经济为制造企业带来了重构性创新力量,站在新经济的时代风口,需要我们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加快辽宁省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辽宁制造更好地实现由“大”变“强”的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营造赋能发展新生态。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分行业、分区域打造一批面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的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先进制造企业“上云上平台”,充分整合数据资源,形成数字设计能力、生产能力、供应能力等新型能力保障,加快形成互促共进、开放共享的发展生态;通过平台提供信息赋能服务,解决好制造业供应链上下游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垂直行业领域,通过平台建设赋能资源优化配置,整合企业端资源和客户端需求,构建综合化问题需求解决方案;发挥好平台的联盟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联合价值创造与边缘价值生成;鼓励成功转型的领先企业对智能化制造、智慧车间以及敏捷组织设计经验与技术加以巩固、形成规范、制定标准,建设面向行业内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拓展空间、延伸自身价值。

加快核心数字技术研发与转化,打造基础保障新支撑。政府主导加快建设一批支撑数字技术创新的平台载体,提升核心技术创新水平,尤其是要有效提升原创底层技术以及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水平;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示范应用工程,推进数字原创技术转化应用;加大力度支持省内高校努力建设一批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数据挖掘与分析等为主攻方向的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建设高水平、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数字技术研发与转化中心,积极参与国家数字经济领域“卡脖子”技术项目攻关,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核心制造企业自身应秉持长线思维,布局长远发展,不能只追求“短、平、快”的投资项目回报,更要敢于在回转周期较长的数字技术研发方面倾注资本和力量,厚植可持续性成长价值优势。

推动数据标准化建设,构建数据资源要素开放共享新环境。针对不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特征,应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探索相应的数据标准化建设方案,促进数据资源集成共享;坚持分业施策,深刻把握大数据在不同行业、环节的扩散规律和融合方式,针对不同行业、企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水平差异,完善不同行业数据融合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培育数字化产业联盟竞争新优势;行业内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逐步制定一批总体性标准、基础共性标准和应用标准,为推动数据资源要素集聚与开放共享创造前提环境条件。

以数字化思维研判转型态势,激励企业创新涌现新模式。数字化思维以互联共享为原则,强调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推动价值创造能力塑造,追求价值创造参与者共同利益最大化。对此,政府应充分发挥顶层设计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培养与训练企业家的数字化思维,切实提升企业家对数字化转型的认同感与紧迫感。制造企业应在数字化思维引领下嵌入工业互联网场景中创新发展新模式,从机器替代人转向人机互补合作,从随需而变转向主动创造需求,从提供产品转向提供数据-服务-产品包,从个体单一创造转向多源协同创造;依靠大数据驱动,发掘隐性知识和规律,拓展能力边界,基于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新价值空间;通过打通设备、仓储、生产与物流系统的交互渠道,推动生产运营协同优化,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推动社会化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凝聚数字化创新攻坚新力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全局工作,构建覆盖工业技术、平台架构、战略规划、运营管理、营销推广等专业完备的顶尖人才团队,制造企业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的规律,探索出务实有效的可行路径。制造企业应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探索社会化组织新模式,重构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价值关系,打破僵化的人才雇佣机制,把稀缺人才能量从现有组织中释放出来。工业互联网平台应充分吸聚并促进数字技术人才流动,为制造企业提供及时精准的人力调度,保证制造企业高效灵活地配置和利用相关资源,凝聚起数字化创新攻坚力量。对此,政府应优化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为各种灵活用工形式提供基本社会保险,推动数字化人才自由流动。

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制造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打造新一轮卓越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相信制造企业在政府的推动与引导下,必然能够准确把握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过渡的基本规律,实现快速稳健发展,以数字化制造优势推动辽宁制造业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672029)、辽宁省社科基金(L19AGL002)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