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有金属文物双重保护膜的汉代铜壶实样。
本报记者 杨 竞
11月4日,记者从中国冶铁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获悉,中国冶铁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金属文物保护剂”,使铜、铁类文物保护有了新方法,使金属文物的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85岁的考古专家冯永谦对记者说,据调查,在我国馆藏文物中,有50.66%的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无论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还是考古研究院发掘出土的文物,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延长文物的寿命,因为文物在不同的湿度、温度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何保护好文物始终是文物考古与博物馆从业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技术和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遗存,是珍贵的研究材料。作为中国冶铁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特聘专家,一辈子都在从事考古工作的冯永谦,对金属文物保护有了新方法特别欣喜。
冯永谦说,在出土文物中,有数量较多的金属类文物,其保护工作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铁器,保存很不容易,随时随地都有掉渣现象,自损程度惊人,经常残坏,缺乏成功的保护手段。总的来说,过去对金属文物的保护及研究不够,使得金属文物腐蚀损害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过去人们将铜铁类文物的腐蚀残坏“误诊”为氧化的结果,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经科学检测发现,自然环境中真正破坏和腐蚀金属文物的根源是微生物菌群在器物上的活动,衍生繁殖造成文物腐蚀分解,而逐渐损毁。比如,青铜器滋生的微生物有铜绿假单胞菌、铜钾氯细菌等;铁器上滋生的微生物有氧化铁杆菌、氧化亚铁硫杆菌等。各种细菌、微生物才是导致金属文物腐蚀损毁的根本原因。中国冶铁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科研人员与专家任春山一道研制发明的“金属文物保护剂”具有双重保护作用,既能杀菌防腐,又能抑制锈蚀的发生,其保护效果可达100%。创造了金属文物新的保护途径和方法。
任春山说,他们团队于2016开始多次去西安、湖北等地博物馆考察,多次实验、多次失败,终于研制出“金属文物保护剂”,文物修复中心的每一位专家都为文物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冯永谦说,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古代文物的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了“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法规。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对文物的保护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对社会共同记忆的保护,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