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晓波
稻田里,稻谷已经收割完毕,正在进行晾晒;草莓大棚内,农户正忙着掐尖,准备迎接采摘旺季;村部后院的厂房内,成堆的包装盒即将发往广州、福建等地……
初冬季节,走进铁岭市清河区杨木林子镇前杨木林子村,依旧满眼繁忙景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迟刚对记者说:“咱村的‘北绿’牌大米特别出名,每到收获季节,来晚了都买不着。”
当初种植结构单一、毫无特色的前杨木林子村,多年来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水稻加工、果蔬采摘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的道路。
如今,全村集体资产达千万元,人均年收入突破1.5万元,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辽宁省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也纷至沓来。
产业兴旺——集体和村民双富裕
望着一车车的稻谷,忙碌的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俺们每年都来村里的合作社打工,今年的秋收马上接近尾声了”。
“俺家土地流转给了水稻专业生产合作社,不过,俺也没闲着,有时间就来合作社打工,育苗、播种、除草、收割、加工,每年都能挣5000多元。”村民曾丽芝说。
迟刚告诉记者,合作社每年流转千余亩土地种植水稻,生产的“北绿”牌大米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不仅农民年获利280万元,村集体收入也连年递增。
想要乡村美,产业兴旺是关键。
有了水稻产业的发展经验,村里又成立了海纳百川个体经济合作社,种植玉米、大豆;兴办昌信机械合作社,以代耕代种方式,解决了许多年龄偏大农民耕种难的问题;建起20余栋果蔬大棚,吸引众多在外打工村民返乡创业。
村民张志斌前几年在外跑车,积累了一些资本,听说家乡发展特色农业富了起来,动了返乡创业的心思。“2017年,我回到村里建起8栋高标准大棚,开始搞草莓采摘,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起来。”张志斌说,他现在每年纯收入达到50余万元,远超过在外打工收入。
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前杨木林子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如今,村集体存款320万元,资产达千万元,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资产惠民——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别看俺们生活在农村,福利待遇一点不比城里人差,每年还能领500元的生活补贴。”村里富了,村民也跟着受益,生活在前杨木林子村,82岁的村民张兆国觉得特别幸福。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