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叠加扶持 危房改造扩面 消费扶贫助力

丹东精准施策决战脱贫攻坚收官年

辽宁日报 2020年11月09日

本报讯 记者蔡晓华报道 11月2日,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东岔村“扶贫车间”正式成立,为当地贫困户就业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车间开工生产后,可吸纳400余人就业,每人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左右。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年初以来,丹东多举措精准帮扶,全力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确保全市294名未脱贫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6762名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贫困人口的年收入全部达到5000元以上,5.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

在扶贫资金投入方面,今年丹东市共接收并下拨省级以上专项扶贫资金12447.8万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5355.47万元,同比增长36.7%。其中,市本级投入2300万元,同比增长51.6%,县本级投入3055.47万元,同比增长27.3%。凤城市投入1000万元,同比增长88.6%。

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丹东市坚持突出产业扶贫这个关键,精心谋划产业扶贫发展方向,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全面推广凤城市“1+N”、东港市“飞地经济”和宽甸县“村集体+贫困户”发展模式,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自种自养、庭院经济,实施产业叠加扶持,带动全市所有5292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在今年7月27日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上,我省推荐的3个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中,凤城市的“产业叠加稳收入”、宽甸县的“中药材产业促脱贫”同被列入“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凤城市和振安区还创新实施“保障式”扶贫产业模式,重点补助未脱贫人口和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挥产业扶贫兜底保障的作用,使低收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享受正常分红的基础上,实现多次多层产业扶贫保障。

在危房改造中,针对部分住房质量不高、居住环境差的B级房屋,丹东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创新开展“提升居住质量,助力脱贫攻坚”的“温暖工程”,切实提升困难群众住房质量,让困难群众住得安心、住得放心、住得温暖。截至目前,全市实施“温暖工程”974户。

在扶贫产品销售上,丹东积极利用电商扶贫带动消费扶贫。以“满乡印象”“品味宽甸”等电商企业为牵引,抓扶贫产品宣传促品牌营销,线上线下互动运作,涌现出“宽甸石柱参”“河口艳红桃”等一批农特产品电商品牌,带动本地中华蜂蜜、食用菌等农产品走出大山,销往全国各地。宽甸县还吸纳“第一书记”和党支部书记及社会精英近300人,形成了2个电商扶贫示范村、22个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204个村级服务点的农村电商网格化服务体系,“满乡印象”“品味宽甸”等电商企业与23家农村合作社达成合作,覆盖贫困户2230户,年销售收入达1300万元,工业产品下行年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直接带动200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