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一场“儿童美育开放日”活动在鲁迅美术学院举办。据介绍,开放日活动的参观行程与课程设计是 专门针对4岁到7岁儿童的,不仅有参观活动,还有主题实践课程等。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如何看待当下的美育现状,听听评论家们怎么说。
需要更开放的美育资源
刘艳妮
儿子幼儿园班里的小朋友,几乎每个孩子都上兴趣班。前段时间,“美育进中考”的消息引发热议,更坚定了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的信念。
与各类兴趣班紧锣密鼓的招生宣传不同,鲁迅美术学院举办的“儿童美育开放日”活动更注重参与性与现场感,主要是参观校园、公共雕塑、美术馆等,还开展主题美育实践课,让小朋友们感受校园美,了解美术语言。笔者以为,孩子们从这类美育活动中得到的收获要比兴趣班更有价值,提升艺术素养、培养高尚情操比美术技法的纯熟要重要得多。
美育从娃娃抓起,这正在成为家长、学校、社会的普遍共识。美育是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让孩子学会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除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与活动,还需要文化场馆、高校等美育资源的进一步开放与利用。不仅儿童需要美育,社会大众也有接受审美教育、提升审美素养的需要。
近年来,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逐渐对外开放,尤其是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部分高校在满足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将图书馆、校史馆、美术馆等场馆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开放,并举办各类特色美育文化活动,以美感人、以景育人……开放的姿态让更多的人共享优质文化资源与美育资源,提升审美品格,进一步发挥了优质文化服务社会发展的效能。美育,需要更开放的美育资源,在学校、社会等各方合力作用下才能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对待美育,请摒弃应试思维
赵 亮
目前,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学艺术界尚缺少可以传世的伟大作品,我们民族的整体性审美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社会化美育教育越发迫在眉睫。
罗丹曾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用慧眼发现美,用心灵感悟美,用妙笔描绘美, 这些无不关乎美育。通过美育,可以使孩子在艺术的熏陶下接受心理和情感教育,从而得到心智的全面发展。就像那句——我们无法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美育正是帮助孩子们完成这样一种打开。
目前,美育进中考已在8个省份试点,范围还将继续扩大。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角度出发,在基础教育阶段提升美育分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让人拍手称赞的好事。但需要警惕那种以惯有的应试思维将此举看作用考试来倒逼美育,使美育沦为“应试美育”的做法,这不仅违背了美育的初衷,而且还会让学生更加不堪重负。
蔡元培说过,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美育教育绝不是开几门相关课程、增加相关考试这样简单的量化过程,而是要将美育渗透到知识的学习与修养的提升中,营造一个真正重视美育的人文环境。中华美育精神根植于深厚的中华美学传统,对于语文、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等人文学科,可以探索在纯知识性的教育和考核方式之外,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让他们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学传统,让美育教育渗透进学习的点点滴滴,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们的气质得到涵养、境界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