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庆双妻子回忆丈夫——

他是朝鲜停战谈判见证者

辽宁日报 2020年11月03日

霍旭阳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方才知晓他前往前线的壮举。

他作为最后一批被派赴朝鲜采访的记者,专程采访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

他一直崇英雄、敬英雄,在深入朝鲜战场后,专程前往墓地祭奠牺牲烈士。

他就是霍庆双——朝鲜停战谈判的历史见证者。

近日,本报记者来到霍庆双遗孀崔秀文家中,通过她的讲述走进霍庆双和他的“战场”。

北风啸啸,秋雨潇潇。

沈阳,全运南路,方正的两居室,正是崔秀文的住所。

虽然已近鲐背之年,但是老人精神矍铄,头脑清晰,嗓门洪亮。

霍庆双与崔秀文,在革命工作中相识、相知、相恋,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中携手走过半个世纪。

时至今日,崔秀文最喜欢的歌曲,依旧是那首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伴随着歌声,时光也仿佛回到70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

霍庆双,1930年出生于黑龙江,1947年进入东北日报社工作,历任《东北日报》编辑,《辽宁日报》编辑、总编室主任和党委副书记。

崔秀文出生在河北邯郸,16岁投身革命前往黑龙江,1948年沈阳解放后随军辗转来到沈阳,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与霍庆双相识。

“黝黑的皮肤,粗粗的眉毛,低沉的嗓音……”初见霍庆双,这位只有20岁出头的小伙子就给崔秀文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真正让崔秀文开始钦佩霍庆双,还是因为他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学习精神。

崔秀文回忆说,霍庆双17岁参加工作,当时的文化程度只有初中二年级。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他不但要成为时代的忠实记录者,更承担着引导舆论、传承文明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使命。

霍庆双不但自学新闻理论知识,还通过不断探索逐渐掌握采访技巧,在实践中提高编辑写作能力。霍庆双在1955年所写的《我的新闻工作生涯》中这样写道:“从1949年夏开始做编采工作之后,我确实做到了废寝忘食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工作,因而业务上得到了飞速提高,从当练习生很快提为助理编辑,又提为正式编辑,从不会给通讯员写回信,到学会编采稿件,成为独当一面的编辑。”在朝鲜战场采访期间,在给崔秀文寄来的两封书信中,他也在鼓励爱人要坚持学习,尤其要写日记。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前夕,霍庆双作为最后一批特派记者,前往朝鲜采访停战谈判。

“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崔秀文回忆说,那时的朝鲜半岛,依旧有零星的战斗发生,可以说是边战斗边谈判。1951年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志愿军战士姚庆祥在夜间执行巡逻任务时遭到美国武装人员袭击,牺牲时年仅24岁。

在崔秀文珍藏的相册中,老人指着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说:“老霍一直崇英雄、敬英雄,在深入朝鲜战场后,他专程去祭奠了姚庆祥。”

回国后,霍庆双偶尔也会提及那段经历,但是口中始终说:“与在战场上厮杀的战友相比我不算什么,他们才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霍庆双的二儿子霍旭阳,也是在多年后整理父亲遗物时,才知晓父亲当年入朝采访的壮举。

在霍旭阳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在忙,忙着写稿、忙着编稿、忙着开会、忙着出差,偶尔难得的父子相聚,父亲也从未提及那段峥嵘岁月。“记忆中父亲只给我们姐弟讲过几次故事,那是烈火烧身的邱少云、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甘做螺丝钉的雷锋……”霍旭阳说。

在朝鲜战场采访期间,霍庆双共采写了3篇通讯报道,分别是《举起胜利与和平的火把》《停战后的平壤》《血腥的酷刑挡不住他们回祖国的心》。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晚十点,一束火把升上了志愿军前沿阵地的山头上,接着是两束、五束、二十束……从一五五·七前沿阵地的山头上向两侧望去,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一个火把接着一个火把,形成一条火龙。”

这段文字,摘自霍庆双所写的《举起胜利与和平的火把》。报道中,霍庆双深入志愿军前沿阵地,既详尽描写停战时志愿军阵地上的情景,更描绘出酷爱和平的志愿军战士为抵抗侵略、保卫和平,慷慨奉献一切的革命精神。

在崔秀文眼中,霍庆双与其他几位同事都是中国新闻战线中的普通一员,在革命精神的指引下,他们笔下的朝鲜战场是立体的、鲜活的,那是鲜血与烈火的交织,是肉体与钢铁的搏杀。

霍庆双离休后也闲不住,总是想方设法发挥余热,找机会做采访、写文章,比如1990年所写的《开辟农村现代化道路的系统工程——辽宁省实施“123工程”显著成效给我们的启迪》,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

“有些历史,必须反复提及!”崔秀文在临近采访结束时说,“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这段烈火中凝练的民族精神至今仍是全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在奔赴朝鲜战场的队伍中,有9位来自《辽宁日报》前身——《东北日报》的记者

顾雷

历任《东北日报》《人民日报》记者、新华通讯社甘肃分社社长。1950年10月中旬被派往朝鲜战场

代表作:

《在云山战场上》《战胜一切困难前进!》《侵略者的形形色色》

吴少琦

历任《东北日报》记者,《辽宁日报》总编室副主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学术辑刊》总编辑,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辽宁省电视厅厅长。1950年10月中旬被派往朝鲜战场

代表作:

《在云山战场上》《为祖国而战,为朝鲜人民而战》

常工

时任《东北日报》记者

代表作:

《穿越火网》《顽强的人》

方青

时任《东北日报》记者

《打进攻前的守备战》《“三八线”突破口》

代表作:

刘爱芝

历任《安东日报》《辽东日报》《东北日报》记者、特派记者、编委,《甘肃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代表作:

《飞虎山上五昼夜》

《五八〇高地前沿阵地上的战斗——记汉江前线的一角》

王坪

时任《东北日报》记者

《“我就叫郑得胜”》《再到朝鲜》

代表作:

张沛

历任《东北日报》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编委,《经济日报》副总编辑。1951年7月25日,被国家新闻总署委任为中外记者团团长,率队前往朝鲜开城采访

代表作:

《为和平而斗争》《“海空优势”与“防御线”》

白天明

历任《东北日报》《辽宁日报》记者、部主任、编委,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辽宁电视台台长,辽宁广播电视厅副总编辑。最后一批派赴朝鲜,专程采访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

代表作:

《二十七日上午在板门店》

霍庆双

历任《东北日报》编辑,《辽宁日报》编辑、部主任、编委、总编室主任、党委副书记,《东北经济报》总编辑。最后一批派赴朝鲜,专程采访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

代表作:

《举起胜利与和平的火把》《停战后的平壤》

《血腥的酷刑挡不住他们回祖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