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孙金龙的书法作品《铁西新歌》。
于兴军的摄影作品《丰收》。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文并摄
核心提示
作为省第十一届艺术节的一项重要活动,10月30日,“美好辽宁 共享小康”辽宁省优秀美术、摄影、书法和篆刻作品展在辽宁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省文化演艺集团(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协办。记者第一时间走进现场,在参观百花齐放、种类多样的作品中,领悟展览的深刻内涵。
278件作品门类宽泛
走进辽宁美术馆一层和二层的展厅,墙面上挂满了美术、摄影、书法和篆刻作品,漫步其中,驻足端详,这些作品或行云流水,或遒劲厚重,或端庄内敛,或浓墨重彩,充分反映了创作者敏锐的视觉、昂扬的精神、高雅的情趣、丰富的修养。记者现场采访了省书协主席胡崇炜。他认为,展出的作品更加突出创新,具有鲜明的主题性、突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为充分展示近年来我省美术、摄影、书法和篆刻创作的优秀成果,推出更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省第十一届艺术节增加了全省优秀美术、摄影、书法和篆刻作品展览活动,278件作品亮相“美好辽宁 共享小康”主题展览。此展重点展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抗击疫情等主题的优秀作品。美术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等。书法和篆刻作品的内容积极向上。摄影作品真实性与艺术性结合,按照记录性作品的要求创作。本届艺术节增加这些艺术门类的展览,旨在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完整呈现我省艺术发展的全貌。
反映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
“笔墨当随时代。”美术作品展区,盘锦市美术工作者刘仁、孙丽春、张明君、柳继阳、史维涛共同创作的综合材料绘画《生命之光》,明亮、温暖、坚定,鼓舞人心。主创者刘仁介绍,抗击疫情期间,他们决定以美术元素为表现方式,记录并讴歌战“疫”一线白衣天使的大爱情操和优秀品德,经反复酝酿、推敲,草图三易其稿,最终确立以钟南山院士头像为素材,用医用废弃药瓶拼贴的表现形式加以延伸创作。画面中,钟南山头像用7种规格的医用药瓶1.2万个组成,内部发光和玻璃瓶的大小凸凹摆放运用是构成画面的主要元素,结合背光的透射,寓意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光芒。
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辽宁故事,是参展作品不可或缺的创作题材。创作者永恒的感情和不竭的激情,让这类题材的作品常写常新。营口市书法工作者孙金龙的书法作品《铁西新歌》,录其好友李应祥创作的一首诗歌。一位营口市民为啥创作了一首赞美沈阳的诗歌?孙金龙告诉记者,李应祥偶然到沈阳市铁西区办事,故地忆旧,今日铁西的崭新图景令其感慨万千,他有感而发,勾勒出“铁西闾里着盛装”的气象。
参展作品作者既有专业人士,也有业余爱好者;既有耄耋老者,也有莘莘学子。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组织团队积极参与,共有《正明寺之二》《历史凝固的记忆》《喜儿》等8组硕士研究生作品入选参展。青年学子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所创作的作品汇聚时代精神,犹如一首首充满朝气的青春之歌,唱响人民心声。
创新发展,让群众喜闻乐见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开展4天来,热度持续升高,观众络绎不绝。
观众以中老年人居多,但也不乏年轻人。35岁的张剑是沈阳一家外企的普通员工,也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他的草书《陋室铭》入选本次展览。他对记者说,很高兴有机会参观这个展览,并说自己有点儿“小贪心”,在观展中认真揣摩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思想精神和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书法造诣。
谈及观后感,胡崇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展览呈现了我省近3年来美术、摄影、书法和篆刻作品的艺术精华。在他看来,难得之处在于,这些作品展现了创作者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创新精神,主题鲜明,风格各异,贴近人心,讲好故事。在艺术表达上,不仅折射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还反映出当今时代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据辽宁美术馆馆长冷旭介绍,在全省各地报送的560多件作品中,经专家遴选,优中选优,最后确定这些入选作品。入选作品涵盖宽泛,还有雕塑和农民画,让群众能够看、愿意看、喜欢看。作品以现实主义题材居多,创作手法丰富,艺术水准较高,代表了我省美术、摄影、书法、篆刻创作队伍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