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30年羽色丹青描绘中国文化

辽宁日报 2020年11月03日

本报记者 王卢莎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羽毛工艺画”项目传承人田野的工作室,大型羽毛画《八仙过海》映入眼帘。长2.6米、宽1.3米,八仙形象生动飘逸,令人很难想象是用羽毛绘制。这幅画的创作历时4个月,运用十余种不同色泽的家禽羽毛拼接绘制而成。

远看似水墨,近看是羽毛。一片片轻薄的羽毛,经过田野的精雕细琢,或是描绘出一幅洒脱的写意山水,或是勾勒出一幅细腻的工笔人物。“用羽毛展现国画美的同时,也在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30年潜心创作,田野对羽毛工艺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今年60岁的田野从小喜爱绘画,进入丹东工艺美术厂接触到羽毛画后,开始了对这种灵动绘画技艺的痴迷。

丹东羽毛画曾经畅销海内外,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也经历了盛极而衰的过程,迈入新世纪,羽毛画逐渐被人们淡忘。出于一腔热爱,田野产生了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的想法。如何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田野认为,要以新颖之美沿袭传统技艺。

家禽羽毛有着天然的水墨感,而国画淡雅清秀,田野将羽毛和国画结合,形式上采用国画构图、幅式、题款等,用羽毛的深、浅、黑、灰仿国画用笔的粗、细、提、按、顿、挫之变化,从而使浓、淡、干、湿等墨韵对比在画中得以显现。

水墨羽毛画创作颇费工夫,主要体现在收集材料上,常因寻不到适合的颜色不得不中断创作。为了达到理想效果,田野几乎跑遍了市区周边乡镇收集材料,还在朋友家寄养了20多只家禽,为了配色丰富,各种家禽都得养上几只。

“一幅羽毛画蕴含着诗、书、画、工等多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田野说,羽毛画的诞生需经过设计、画稿、刻型、剪片饰羽、题款装裱等多道工序,每道工艺都凝聚着创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今年,他尝试将羽毛画与油画、国画两种风格结合,绘制了中型羽毛画《博爱》,这幅钟南山院士的半身像,从人物衣着到眉眼、发丝全用羽毛制成,达到新颖的视觉效果。

“创作羽毛画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沉淀。羽毛要经清洗、晾干、消毒、防腐等处理后,再按色泽分拣出来,作画时一坐就是十多个小时,一个流程下来需要很久。”30多年的羽毛画创作之路,无论是繁华还是落寞,田野始终坚守着。